今天的故事,要从皇帝的陵墓开始说起。历朝历代以来,不论哪一座皇陵,作为皇帝的最后归宿,都是禁止任何无关人等进入的禁地。皇陵除了有一定数量的守陵军队外,往往还设置了大量的防盗措施。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除非王朝覆灭,但想要盗掘本朝皇陵,基本上是白日做梦。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座皇陵,很不幸的是个例外……

这座皇陵,就是封闭墓门不到一个月就被盗掘的东汉顺帝宪陵。
汉顺帝刘保,汉安帝刘祜之子,六岁被立为皇太子。四年后,刘保被安帝闫皇后诬告谋反,昏庸的刘祜不辨真假,将年仅十岁的刘保废为济阴王。公元125年,安帝病死,闫皇后利用外戚势力,扶立北乡侯刘懿为皇帝。然而刘懿命短,继位不到七个月就一命呜呼,闫皇后秘不发丧,准备故伎重施,继续物色合适的小皇帝。
然而不等闫皇后有所动作,消息被中黄门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得知,早就不满闫皇后专权的孙程等人,合力斩杀了闫皇后的党羽闫显等人,迎立刘保即位。11岁的刘保成为东汉第七位皇帝,是为汉顺帝。
靠着宦官登上帝位的汉顺帝年纪尚幼,虽然外戚势力被暂时打压下去,但是拥立他为帝的十几名宦官却被全部封侯。到后来,这些宦官又与外戚梁家勾结在一起,独断朝纲,弄权专横。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再加上西北的羌族起义和国内饥荒,内忧外患之下,百姓怨声载道。面对这样的混乱动荡,顺帝却毫无作为,整日沉迷于酒色,朝中统治一片黑暗。
公元144年八月,在这一片混乱动荡之中,混了十九年日子的顺帝驾崩于玉堂殿。汉顺帝死后,其子刘炳继位,是为汉冲帝。同年九月丙午日,也就是九月十二日,葬汉顺帝于宪陵。然而《后汉书》记载载,汉顺帝下葬之日,“京师及太原、雁门地震,三郡水涌土裂”,这就是一个很不好的兆头。
果不其然,汉顺帝死后,外戚梁冀一手遮天,此时外有战乱,内有饥荒,各地民怨沸腾,暴民如潮,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饿殍遍地的烂摊子。就在这一片黑暗的乱世里,竟然有胆大包天的盗墓贼,打起了宪陵的主意。虽然汉顺帝遗照“无起寝庙,敛以故服,珠玉玩好皆不得下”,但是盗墓贼可不管那些。
《续汉书·礼仪志》记载:“顺帝宪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四尺”,要说这么一座庞大的皇陵之中没有宝贝,说出来恐怕谁也不信。
《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留》载:“(建康元年八月)庚午,帝崩于玉堂前殿,时年三十。遗诏无起寝庙,敛以故服,珠玉玩好皆不得下。九月丙午,葬孝顺皇帝于宪陵,庙曰敬宗。是岁,群盗发宪陵”。据朱孔阳《历代陵寝备考》记载:“孝顺皇帝讳保,……在位十九年,……九月丙午葬宪陵,……建康元年冬十月群盗发宪陵……”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顺帝九月下葬宪陵,到了十月宪陵就被盗了,前后不过一个月时间。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宪陵被盗事件,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巨大震动。但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盗贼丛生,朝廷应接不暇,最后竟然不了了之。直到公元150年,顺帝皇后梁妠去世,合葬宪陵,宪陵才恢复旧貌。然而,宪陵的悲剧并没有到此结束,又过了40年,汉末乱世中的董卓又将包括宪陵在内的皇家陵墓再次盗掘,收珍宝无数。
小编说:虽然中国皇陵大多数都被盗掘,但是像汉顺帝宪陵这样,从下葬到被盗之间隔了一个月的皇陵,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却是只此一座。从这个角度来说,汉顺帝可谓是生人不济,死亦可悲的代表人物了。各位亲爱的读者,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盗墓这种行为的呢?欢迎留下您的宝贵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