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加一點水,颠勺一百下!四大師“論劍”九轉大腸

作者:餐創大課堂

九轉大腸是魯菜的代表菜肴,因其制作者衆多、傳承各異,十家魯菜館可能會有十種做法,遠看模樣差不多,細嘗味道略不同。

百年老店“燕喜堂”的九轉大腸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曾紅透了半邊天。由老師傅鄧君秋複原的傳統方法大有講究:大腸高壓一刻鐘,沖涼不發黑;白糖兩次下;不加一滴水,颠勺一百下……

數位魯菜大師對此技法暗自稱贊,并貢獻出自己的烹調經驗:

為什麼要用香油來炒制白糖?

大腸用什麼上色效果最佳?

要想做出晶瑩剔透的棗紅色,技術關鍵何在?

酸甜苦辣鹹的融合味道來自何處?

……

【九轉大腸】

不加一滴水 颠勺一百下

不加一點水,颠勺一百下!四大師“論劍”九轉大腸

高壓一刻鐘,沖涼不發黑

豬大腸處理幹淨後入高壓鍋中制熟,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若是時間過長,大腸軟爛沒嚼勁。壓好的大腸内外都要沖至涼透,否則儲存時不僅顔色易發黑,而且腸衣會變硬,不易吸收糖色,成菜内外色澤不一。

操作流程:

豬大腸10斤加面粉、醋搓掉粘液、摘去肥油,入沸水汆透,撇去浮沫後倒入高壓鍋,加清水沒過大腸,添蔥段、姜片各100克小火壓15分鐘,放汽後倒出,約得豬大腸5斤,沖至腸子内外涼透,改刀成3厘米長的段,每250克為一份裝袋儲存。

淺黃時下入,棗紅時盛出

此菜味型上講究“甜酸苦辣鹹”,甜味為主,其他四味為輔。

制作時先将白糖炒至拔絲,倒入大腸颠勻20下至裹勻糖液,然後烹入白醋出酸香,再加白糖、胡椒粉、鹽調味,颠翻至糖液被大腸完全吸收,菜品色呈棗紅。其中第一次放糖甜度不足,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大腸上色,白糖的熔點比水高,可使大腸充分膨脹,均勻裹上一層金黃色糖液,此時烹入白醋,“唰”地一下,大腸迅速收縮,一伸一縮之間,便可均勻上色;緊接着下入白糖、胡椒粉、鹽,這第二次加的白糖不僅可以讓大腸入味充分,而且能使腸身裹上一層晶瑩剔透的棗紅色。

整個過程中,需要不停地颠勺,次數約為100餘下,大腸在颠翻中伸縮張弛,充分“吃入”白糖和調料的味道。颠勺的另一個作用是減少原料在鍋中停留的時間,使出品更有韌性。

走菜流程:

1、取豬大腸一份入沸水焯透,撈出瀝幹,撒少許姜蒜末抓勻。

不加一點水,颠勺一百下!四大師“論劍”九轉大腸

2、鍋入少許底油燒熱,加白糖80克炒至溶化。

不加一點水,颠勺一百下!四大師“論劍”九轉大腸

3、當糖面開始冒黃色小泡時,倒入大腸段,不停翻勺二十餘次至每段大腸都裹上糖液。

不加一點水,颠勺一百下!四大師“論劍”九轉大腸

4、沿鍋邊烹入白醋6克,繼續翻勻。

不加一點水,颠勺一百下!四大師“論劍”九轉大腸

5、倒入白糖100克、胡椒粉8克、雞粉3克、鹽2克。

不加一點水,颠勺一百下!四大師“論劍”九轉大腸

6、至白糖炒化後繼續颠勺七八十次,直至裹在大腸表面的糖液變為棗紅色。

不加一點水,颠勺一百下!四大師“論劍”九轉大腸

7、撒砂仁粉、肉桂粉各1克,淋少許明油,翻勻即可出鍋。

不加一點水,颠勺一百下!四大師“論劍”九轉大腸

注意:

炒糖要用小火,第一次炒至拔絲狀态,即糖液色呈淡黃、糖面開始冒小泡時就要倒入大腸,第二次更要注意火候和時間,大腸呈現棗紅色即可裝盤,若是炒老了,不僅味道發苦,顔色也會變暗。

【大師觀點】

韓成安:

大腸要分兩次制熟

鄧師傅的方法十分道地,值得借鑒,值得注意得是:九轉大腸是一道工序複雜、頗為考驗廚師基本功的魯菜,大腸要先煮至八分熟,走菜時再焯水或者用開水略燙,然後将大腸放在通風處晾幹或者用毛巾蘸幹水分,否則遇糖液後容易“炸鍋”,濺出傷人。

顧廣凱:

大腸部位不同,對應不同手法

一段大腸,每個部位的質地各異,應該對應不同的烹調方式。大腸頭口感肥厚,是做九轉大腸的最佳原料;而中腸也叫“一根蔥”,肥而不膩,我認為最适合做脆皮大腸;小腸油脂較少,可拿來做大腸煲;而最末端的花腸則最宜做成幹鍋大腸、爆炒花腸等菜品。

最後30秒的上色

前期将白糖炒至拔絲隻是為了給大腸上個基礎色,二次添糖炒制時的最後30秒才是給大腸着棗紅色的關鍵時刻,我制作九轉大腸的步驟為:拔絲-倒腸-烹醋-加糖-添湯,我認為添入高湯㸆制入味的五分鐘,廚師完全可以離開炒鍋去做其他事情,待糖汁剩餘1/3時,才需不停翻勺直至大腸色呈棗紅,均勻裹上糖液,防止糊鍋。

自磨胡椒粉,起鍋前撒入

胡椒粉是揮發性香料,宜與砂仁粉、肉桂粉一起在起鍋前下入或者比它們稍早一點,最好不要和白糖、鹽一同提前撒入鍋裡。除此之外,最好使用自磨胡椒粉,高溫加熱後香辛味濃郁。

(注:内容真實性已考證,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