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春圍困戰,或稱長春圍城,是第二次國共内戰時期在吉林省長春市發生的一場圍城戰,進攻方為蕭勁光所指揮的東北人民解放軍(下簡稱解放軍),守城方為鄭洞國所指揮的中華民國國軍(下簡稱國軍)。長春戰役是遼西會戰之一部分,解放軍占領長春宣告了遼沈戰役第一階段結束。
長春戰役是中國共産黨上司之“第一個大的圍城戰役”,以10萬解放軍圍困10萬國軍。解放軍意圖圍城打援,以部分部隊進攻長春,吸引沈陽廖耀湘兵團北上救援,然後在途中将廖耀湘兵團圍殲。但攻打長春之解放軍與守城之國軍兵力相當,裝備不如國軍,而廖耀湘兵團又拒絕北上援救,是以解放軍始終沒決心強攻長春。後解放軍決定先攻下錦州,切斷東北國軍南逃之路,将東北國軍滞留在東北戰場,逐個消滅,是以主力南下,長春戰役形成了圍而不攻之局。
1947年東北人民解放軍抵達長春周邊,選擇圍而不攻的戰略。正式戰役由1948年5月23日,解放軍對防守長春之國軍完成包圍,并切斷國軍空中運輸開始計算,直至10月19日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倒戈,新七軍投降,解放軍進駐長春而宣告結束。
電影《兵臨城下》截圖
10萬人。4300餘人戰場陣亡,2.6萬人起義(或投降)。
長春守軍以中央大街(後改稱斯大林大街,現名人民大街)為界分為兩個守備區,東半部歸六十軍,西半部歸新七軍,司令部設在中央銀行大樓。以中央銀行為核心,以堅固建築物層層設防,并派新七軍暫五十六師兩個團,控制西門外大房身機場,派六十軍一個師防守東郊城防工事外之戰略高地。
第一兵團
司令官:鄭洞國(兼),副司令官:曾澤生、彭傑如,副參謀長:楊友梅(代理參謀長)
鄭洞國陸軍中将
新編第七軍:軍長李鴻,副軍長史說(代理軍長),參謀長:龍國鈞
東北剿總為固守長春,以新一軍的絕對主力師,新編第三十八師為核心組建了新七軍
新編第38師 師長:陳鳴人,副師長:彭克立,參謀長:李性常
暫編第56師 師長:張炳言,副師長:王正國(1948年5月24日,被俘),參謀長:劉大名
暫編第61師 師長:鄧士富,副師長:甯 偉,參謀長:曾德輝
第60軍 軍長:曾澤生(兼)參謀長:徐樹民
曾澤生中将
第182師 師長:白肇學 副師長:李佐 參謀長:楊正隆
暫編第52師 師長:李嵩,副師長:歐陽午,參謀長:湯啟聖
暫編第21師 師長:隴耀,副師長:任孝宗,參謀長:楊肇骧
六十軍起義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五十軍;
抗美援朝時期,曾将軍率領五十軍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在第三次戰役中,五十軍149師442團副團長陳屏帶領一營率先攻入漢城。在第四次戰役中,率部在漢江兩岸堅守50天。
長春警備司令部:司令李鴻(兼)
吉林省保安司令部:司令鄭洞國(兼)副司令:李寓春(兼)參謀長:韓雲五(兼)
吉林保安旅,吉林師管區司令部
兵團直屬部隊:
騎兵第一旅旅長:韓雲五
騎兵第二旅旅長:楊友梅(兼)
東北人民解放軍(後改稱東北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第一兵團約10萬人,司令員蕭勁光,副司令員陳伯鈞,政委蕭華,政治部主任唐天際,參謀長解方,副參謀長潘朔端。
兵力:10萬人,6,508人陣亡,傷者不詳
蕭勁光大将
陳伯鈞上将
唐天際中将
第6縱隊,司令員黃永勝,副司令員楊國夫、李作鵬,政委賴傳珠,參謀長黃一平。下設三個師:
黃上将
第16師,師長李作鵬,副師長王東保,政委張池明,參謀長馮精華。
第17師,師長龍書金,副師長李培功,政委徐斌洲,參謀長陳毅齋。
第18師,師長閻捷三,副師長黃榮海,政委袁克服,參謀長周明國。
第12縱隊,司令員鐘偉,副司令員熊伯濤,政委袁升平,參謀長王亢。下設三個師:
鐘偉少将
第34師,師長溫玉成,政委譚友林。
第35師,師長王奎先,副師長李光漢,政委栗在山。
第36師,師長沈啟賢,副師長鄭貴卿,政委王建中,參謀長席庶民。
獨立第6師,師長鄧克明,副師長金宇、馬逸飛,政委鐘人仿,參謀長劉甦。
獨立第7師,師長羅華生,副師長程啟文、餘勳光,政委邱子明,參謀長劉可天。
獨立第8師,師長王人貴,副師長蔡久,政委鄒衍。
獨立第9師,師長廖仲符,副師長羅文華,政委鐘民,參謀長冉澤。
獨立第10師,師長趙東寰,副師長鄧忠仁,政委崔國輝,參謀長王玉峰。
獨立第11師,師長王效明,副師長李德山,政委宋景華,參謀長康幹生。
1948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軍區就打長春進行讨論,并緻電中共中央軍委,計劃從5月中旬開始進行長春戰役,用九個縱隊攻打長春,以圍城打援手段,準備4萬人之傷亡,在10-15天内結束戰鬥。
5月中旬,解放軍在長春東南四五十公裡的李家屯成立第一前線圍城指揮所(後改稱第一兵團),蕭勁光任司令員,蕭華任政委。此時,解放軍已完成對長春合圍,一縱,六縱和三個獨立師将長春圍住。
5月30日,林彪召集東北局、東北軍區負責人會議,會議決定對長春采取圍困方針,并決定了圍困及嚴密封鎖長春之部署。毛澤東準許了林彪的部署。
6月15日至20日,解放軍第一兵團在吉林召開野戰軍師級以上幹部會議(吉林會議),決定把攻打長春改為長困久圍,并宣布由第一兵團司令蕭勁光政委肖華指揮新成立十二縱(由北滿獨立第2、4師和西滿獨立第5師組成)和六個獨立師擔任圍城任務。
6月22日前,解放軍完成圍城部署,六縱十八師,十二縱三十四師、三十五師和獨立第6、7、8、9、10師、進入指定位置,第一道包圍分東西兩個地方隊,獨立第6、8、9師為東地區隊,六縱十八師為其機動部隊;獨立第7、10師為西地區隊,十二縱三十四師、三十五師作為機動部隊,布在城西和西南守軍主要突圍方向,餘部組成第二道包圍。完成以長春為中心方圓45公裡,縱深25公裡封鎖,禁止糧食和蔬菜、燃料、牛馬和等運入封鎖圈。在解放軍封鎖圈和國軍哨卡間形成中間地帶。
8月16日解放軍第一兵團召開軍事工作會議,根據訓示,縮小包圍圈,進一步圍困守軍,第一兵團司令部也向前移動到距長春十公裡德四家子村。
9月12日,解放軍向義縣、灤縣一線國軍發起攻擊,遼沈戰役正式打響。9月底解放軍主力揮師南下北甯線,六縱、十二縱也奉命調往通江口、開原一線,隻有獨立第6、7、8、9、10師和後調來的獨立第11師六個師,以及地方部隊繼續圍困長春。
自6月25日至9月底,一共進行大小戰鬥30餘次,解放軍殲滅國軍約3000人,13,500多國軍士兵向解放軍投降。解放軍在外圍戰鬥中僅有400餘人傷亡。
10月2日,蔣中正飛抵沈陽召開軍事會議,蔣認為解放軍主力南下,圍困長春力量空虛,是以命鄭洞國趁機率部突圍。10月4日下午,鄭洞國與曾澤生通話,要六十軍出一個團配合新七軍出擊。10月7日至8日,鄭洞國集中新三十八師等兩個師組織了一次試探性突圍攻擊,攻擊長春以西的大房身機場方向獨立第6師陣地,受到解放軍阻擊。
10月16日鄭洞國通知曾澤生到兵團司令部開會,讨論向沈陽方向突圍的計劃,決定17日拂曉突圍。
10月17日淩晨一點,六十軍指揮所搬到五四七團團部,派人送信通知鄭洞國準備起義。17時通電起義。夜,接防部隊解放軍獨立第6、8、9師入城接收東半部防區,12點,六十軍撤出防區開往九台。六十軍三個師共26000餘人易幟,10月17日夜,曾澤生接通鄭洞國電話,并由劉浩與鄭洞國通話,敦促其放下武器。
10月18日,周恩來親自拟電報給鄭洞國,以黃埔舊誼敦促他“起義”。晚11時,新七軍李鴻派三十八師副師長彭克立,暫第六十一師副師長甯偉,新七軍軍部炮兵指揮官王及人,新聞處副處長楊天挺,副官處副處長楊振漢,暫第六十二師政治部主任吳祥伯等人為代表,與解放軍第一兵團參謀長解方商洽易幟,達成協定。
10月19日清晨,新七軍參謀長龍國鈞面見鄭洞國,報告已經準備易幟。上午10時,新七軍放下武器,解放軍接收西半部防區。至此,長春全部被解放軍占領,隻有鄭洞國兵團總部機關和特務團固守中央銀行大樓。解放軍沒有采取武力攻占,鄭洞國部下(一說楊友梅)與解放軍聯絡,提出“抵抗”一二日後再投降。
10月21日淩晨4時,在一陣朝天開槍後,兵團總部舉白旗投降。
10月19日解放軍完全進駐長春市後,朱光被東北人民政府調派成為第一任中共長春市委書記,由其主持逐漸恢複市内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