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围困战,或称长春围城,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在吉林省长春市发生的一场围城战,进攻方为萧劲光所指挥的东北人民解放军(下简称解放军),守城方为郑洞国所指挥的中华民国国军(下简称国军)。长春战役是辽西会战之一部分,解放军占领长春宣告了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长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第一个大的围城战役”,以10万解放军围困10万国军。解放军意图围城打援,以部分部队进攻长春,吸引沈阳廖耀湘兵团北上救援,然后在途中将廖耀湘兵团围歼。但攻打长春之解放军与守城之国军兵力相当,装备不如国军,而廖耀湘兵团又拒绝北上援救,所以解放军始终没决心强攻长春。后解放军决定先攻下锦州,切断东北国军南逃之路,将东北国军滞留在东北战场,逐个消灭,因此主力南下,长春战役形成了围而不攻之局。
1947年东北人民解放军抵达长春周边,选择围而不攻的战略。正式战役由1948年5月23日,解放军对防守长春之国军完成包围,并切断国军空中运输开始计算,直至10月19日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倒戈,新七军投降,解放军进驻长春而宣告结束。
电影《兵临城下》截图
10万人。4300余人战场阵亡,2.6万人起义(或投降)。
长春守军以中央大街(后改称斯大林大街,现名人民大街)为界分为两个守备区,东半部归六十军,西半部归新七军,司令部设在中央银行大楼。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坚固建筑物层层设防,并派新七军暂五十六师两个团,控制西门外大房身机场,派六十军一个师防守东郊城防工事外之战略高地。
第一兵团
司令官:郑洞国(兼),副司令官:曾泽生、彭杰如,副参谋长:杨友梅(代理参谋长)
郑洞国陆军中将
新编第七军:军长李鸿,副军长史说(代理军长),参谋长:龙国钧
东北剿总为固守长春,以新一军的绝对主力师,新编第三十八师为核心组建了新七军
新编第38师 师长:陈鸣人,副师长:彭克立,参谋长:李性常
暂编第56师 师长:张炳言,副师长:王正国(1948年5月24日,被俘),参谋长:刘大名
暂编第61师 师长:邓士富,副师长:宁 伟,参谋长:曾德辉
第60军 军长:曾泽生(兼)参谋长:徐树民
曾泽生中将
第182师 师长:白肇学 副师长:李佐 参谋长:杨正隆
暂编第52师 师长:李嵩,副师长:欧阳午,参谋长:汤启圣
暂编第21师 师长:陇耀,副师长:任孝宗,参谋长:杨肇骧
六十军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五十军;
抗美援朝时期,曾将军率领五十军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五十军149师442团副团长陈屏带领一营率先攻入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率部在汉江两岸坚守50天。
长春警备司令部:司令李鸿(兼)
吉林省保安司令部:司令郑洞国(兼)副司令:李寓春(兼)参谋长:韩云五(兼)
吉林保安旅,吉林师管区司令部
兵团直属部队:
骑兵第一旅旅长:韩云五
骑兵第二旅旅长:杨友梅(兼)
东北人民解放军(后改称东北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第一兵团约10万人,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政委萧华,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方,副参谋长潘朔端。
兵力:10万人,6,508人阵亡,伤者不详
萧劲光大将
陈伯钧上将
唐天际中将
第6纵队,司令员黄永胜,副司令员杨国夫、李作鹏,政委赖传珠,参谋长黄一平。下设三个师:
黄上将
第16师,师长李作鹏,副师长王东保,政委张池明,参谋长冯精华。
第17师,师长龙书金,副师长李培功,政委徐斌洲,参谋长陈毅斋。
第18师,师长阎捷三,副师长黄荣海,政委袁克服,参谋长周明国。
第12纵队,司令员钟伟,副司令员熊伯涛,政委袁升平,参谋长王亢。下设三个师:
钟伟少将
第34师,师长温玉成,政委谭友林。
第35师,师长王奎先,副师长李光汉,政委栗在山。
第36师,师长沈启贤,副师长郑贵卿,政委王建中,参谋长席庶民。
独立第6师,师长邓克明,副师长金宇、马逸飞,政委钟人仿,参谋长刘甦。
独立第7师,师长罗华生,副师长程启文、余勋光,政委邱子明,参谋长刘可天。
独立第8师,师长王人贵,副师长蔡久,政委邹衍。
独立第9师,师长廖仲符,副师长罗文华,政委钟民,参谋长冉泽。
独立第10师,师长赵东寰,副师长邓忠仁,政委崔国辉,参谋长王玉峰。
独立第11师,师长王效明,副师长李德山,政委宋景华,参谋长康干生。
1948年4月1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就打长春进行讨论,并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计划从5月中旬开始进行长春战役,用九个纵队攻打长春,以围城打援手段,准备4万人之伤亡,在10-15天内结束战斗。
5月中旬,解放军在长春东南四五十公里的李家屯成立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后改称第一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萧华任政委。此时,解放军已完成对长春合围,一纵,六纵和三个独立师将长春围住。
5月30日,林彪召集东北局、东北军区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对长春采取围困方针,并决定了围困及严密封锁长春之部署。毛泽东批准了林彪的部署。
6月15日至20日,解放军第一兵团在吉林召开野战军师级以上干部会议(吉林会议),决定把攻打长春改为长困久围,并宣布由第一兵团司令萧劲光政委肖华指挥新成立十二纵(由北满独立第2、4师和西满独立第5师组成)和六个独立师担任围城任务。
6月22日前,解放军完成围城部署,六纵十八师,十二纵三十四师、三十五师和独立第6、7、8、9、10师、进入指定位置,第一道包围分东西两个地方队,独立第6、8、9师为东地区队,六纵十八师为其机动部队;独立第7、10师为西地区队,十二纵三十四师、三十五师作为机动部队,布在城西和西南守军主要突围方向,余部组成第二道包围。完成以长春为中心方圆45公里,纵深25公里封锁,禁止粮食和蔬菜、燃料、牛马和等运入封锁圈。在解放军封锁圈和国军哨卡间形成中间地带。
8月16日解放军第一兵团召开军事工作会议,根据指示,缩小包围圈,进一步围困守军,第一兵团司令部也向前移动到距长春十公里德四家子村。
9月12日,解放军向义县、滦县一线国军发起攻击,辽沈战役正式打响。9月底解放军主力挥师南下北宁线,六纵、十二纵也奉命调往通江口、开原一线,只有独立第6、7、8、9、10师和后调来的独立第11师六个师,以及地方部队继续围困长春。
自6月25日至9月底,一共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解放军歼灭国军约3000人,13,500多国军士兵向解放军投降。解放军在外围战斗中仅有400余人伤亡。
10月2日,蒋中正飞抵沈阳召开军事会议,蒋认为解放军主力南下,围困长春力量空虚,因此命郑洞国趁机率部突围。10月4日下午,郑洞国与曾泽生通话,要六十军出一个团配合新七军出击。10月7日至8日,郑洞国集中新三十八师等两个师组织了一次试探性突围攻击,攻击长春以西的大房身机场方向独立第6师阵地,受到解放军阻击。
10月16日郑洞国通知曾泽生到兵团司令部开会,讨论向沈阳方向突围的计划,决定17日拂晓突围。
10月17日凌晨一点,六十军指挥所搬到五四七团团部,派人送信通知郑洞国准备起义。17时通电起义。夜,接防部队解放军独立第6、8、9师入城接收东半部防区,12点,六十军撤出防区开往九台。六十军三个师共26000余人易帜,10月17日夜,曾泽生接通郑洞国电话,并由刘浩与郑洞国通话,敦促其放下武器。
10月18日,周恩来亲自拟电报给郑洞国,以黄埔旧谊敦促他“起义”。晚11时,新七军李鸿派三十八师副师长彭克立,暂第六十一师副师长宁伟,新七军军部炮兵指挥官王及人,新闻处副处长杨天挺,副官处副处长杨振汉,暂第六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吴祥伯等人为代表,与解放军第一兵团参谋长解方商洽易帜,达成协议。
10月19日清晨,新七军参谋长龙国钧面见郑洞国,报告已经准备易帜。上午10时,新七军放下武器,解放军接收西半部防区。至此,长春全部被解放军占领,只有郑洞国兵团总部机关和特务团固守中央银行大楼。解放军没有采取武力攻占,郑洞国部下(一说杨友梅)与解放军联络,提出“抵抗”一二日后再投降。
10月21日凌晨4时,在一阵朝天开枪后,兵团总部举白旗投降。
10月19日解放军完全进驻长春市后,朱光被东北人民政府调派成为第一任中共长春市委书记,由其主持逐步恢复市内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