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鶴山溫氏的來曆

鶴山市溫姓人口有1萬多, 主要分布在龍口鎮青文、五福、霄鄉,古勞鎮江頭、維墩、雙橋,宅梧鎮靖村、上沙、雙龍等地。鶴山溫氏雖居住分散,但卻同出一源,有着悠久的曆史。

溫 氏 起 源

鶴山溫氏的來曆

《鶴山縣志》和鶴山、新會、新興、順德、德慶、信宜等地明、清兩朝的溫氏族譜記載:鶴山溫氏的遠祖出自姬姓,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後裔。

唐叔虞,又名姬虞,字子幹,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成王時唐國的國君。若以唐叔虞為中點,跨越周王朝向上尋根谒祖,溫氏的祖先就是黃帝。

遠古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于姬水流域( 約在今陝西北部),後來便以姬為姓。據說黃帝先後派遣25個兒子到各地擔任一方首領,幫助他治理天下。在黃帝25個兒子中,有一人名玄嚣。從玄嚣十七世傳至姬昌,即周文王,商纣時為西伯,又稱西伯昌,西周的奠基者。他在周國當諸侯的五十年間,關心民間疾苦,禮賢下士,德政顯著,晚年東進剪商,為武王滅商打下基礎。十八世傳至姬發,史稱周武王。周武王不忍商纣王的兇殘暴虐,率領各路諸侯發動讨伐商纣王的戰争,最後把商朝推翻,建立起周朝。溫氏的祖先唐叔虞便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史記》對黃帝至周朝時的世系有清楚記載,是以可以說,鶴山溫氏源出周朝王室,實際上是黃帝的後裔。

傳說有一天,已經繼位的周成王與弟弟叔虞做遊戲時,把一張梧桐樹葉當作帝王諸侯舉行禮儀時所用的玉器交給叔虞,說:“這封給你。”這本來是做遊戲時的一句戲言,但被站在一旁的周公(一說史佚)記載下來,他認為天子無戲言,于是後來提醒周成王選一個好日子分封叔虞。成王無奈,便封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縣西),并賜予懷姓九宗(即赤狄隗姓九個宗族)和職官五正(擔任五官之長的貴族),允許他在戍狄立國,建都于唐,國号唐,叔虞也是以而稱為唐叔虞。這個典故史稱“桐葉封弟”,或稱“剪桐為戲”,《呂氏春秋.重言》和《史記.晉世家》上都有記載。溫氏族譜和《鶴山縣志.姓氏》在叙述鶴山溫氏的來源時,也提及這個典故。唐叔虞的兒子燮後來改封于晉( 今山西太原),成為晉侯,其子孫分封到一個叫溫邑的地方當首領,于是就因地取姓為溫,由此世代相傳。鶴山溫氏因在太原肇基發源,故郡望太原,堂号是太原堂。

入 粵 始 祖

鶴山溫氏的來曆

鶴山溫氏的入粵始祖,諱敬,字周穆,号文甯(1211-1280年),宋理宗淳11年(1251年)殿試進士,原籍河南洛陽。

一些地方志和史料對溫文甯進入廣東有較詳細的記錄。清道光4 年南雄知府戴錫綸編纂的《直隸南雄州志職官》載:“溫敬,河南籍,鹹淳4 年提刑嶺南知本州事”。根據這一記載,溫文甯在1268年任南雄州知州,并負責當時嶺南一帶的司法。

溫文甯是南宋南雄州最後一位知州。他任職的時間,正值南宋末年,當時元軍步步進迫,南宋大難臨頭。1276年正月,元軍逼近臨安,南宋政府向元軍投降。5月,溫文甯棄官離開南雄,到福州響應并會同張世傑等抗元将領,一齊擁立趙晸登基,改元景炎,繼續抗元。7月,福州失陷,溫文甯又與張世傑等人護帝登舟入海,與南宋流亡朝廷在海上漂泊一年多。1278年4月,宋帝趙晸在岡州(今雷州半島外海)病逝,其弟趙昺繼位。溫文甯随南宋朝廷移遷新會崖山作最後抵抗。1279年2月,元朝軍隊縮少對南宋的包圍,由元将張弘範率兵進攻新會崖山,溫文甯當時已年近七旬,但仍領兵在崖門山麓與張弘範的軍隊對抗,可惜數戰不捷。

南宋曆史終以新會崖山戰敗而宣告結束,元朝從此一統天下。當年那些拚死抵抗元軍的将士,後來以抗元英雄而被後人祭祀。溫文甯因曾參與護帝及崖山戰鬥,因而也備受後人敬仰。他卒後,後人将他安葬在他曾與元軍戰鬥過的崖山戰場,使其魂歸南宋,永志其忠義報國之舉。該墓位于現新會市崖南鎮往東約3公裡的崖門口,背山面海,與清朝所建的崖門古炮台隔海相望。

據族譜載:溫文甯生前娶姚、汪、張三位夫人,共生六個兒子。長子中理,後裔現居南海;次子中直,後裔現居東莞、寶安;三子中孚,後裔現居新會、鶴山、台山、清遠;四子中訓,後裔現居順德、中山;五子中美,後裔現居德慶;六子中典,後裔現居廣西梧州。

因溫文甯任南雄知州時,曾在沙水村珠玑巷居住,是以鶴山溫氏也可算是珠玑巷人。不過,鶴山溫氏的祖先離開珠玑巷的原因是追随南宋朝廷抗元,這與其他氏族的遷徙情況有所不同。

繁 衍 概 況

鶴山溫氏的來曆

宋、元、明三代,鶴山縣還未建置,本地區分屬新會縣及新興縣。鶴山建縣于清朝雍正10年(1732年), 距今(2019年)隻有287年。溫氏于元初(約1281年) 進入現鶴山龍口霄鄉(當時屬新會古勞都),即在鶴山建縣前450多年,溫氏便在鶴山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當年溫文甯和他幾個兒子從南雄追随南宋朝廷至新會崖山抗元戰敗後,最早流落新會白石(即現江門市郊區白石)。1280年正月,溫文甯卒後不久,其第三子中孚一族即從白石遷徙霄鄉。

中孚,字師堯,号大霖,是鶴山溫氏的二世祖,俗稱大霖祖。中孚共生五子,長子有德,次子有亮,三子有光,四子有業,五子有淑。五子中,除有淑遷新會雙水王井頭外,其他均在鶴山開枝發葉。

從中孚後裔在鶴山繁衍生息700餘年的情況看,各支派比較集中地聚居在現龍口、古勞、宅梧三鎮。根據傳統習慣,鶴山溫氏可劃分為四個支派,各支派的繁衍及主要分布情況是:

有德支派。有德生來福、來儀、來鳳三子,于元初從霄鄉(一說從新會白石)遷徙現宅梧鎮。據考,700年前有德支派遷徙宅梧時,當地還是荒山草野,行政上隸屬新州新興縣雙橋都管治,還沒有宅梧這個名稱。有德支派至今傳至26代,在宅梧鎮内現有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該鎮東門、歐村、梧村、提山、秀坑、雙龍等村。

有亮支派。有亮生永興、義興二子,其後裔約于1308-1311年間,從龍口霄鄉遷徙安份、倉下、凹峽、石龍、湴蓼、隔水等村。該支派人口以現龍口五福居多,五福除極少數雜姓外,全部都是有亮的後裔,計有人口3200多人。

有光支派。有光生東陽、梅圃、玖雄三子。據考,有光後裔最早由霄鄉遷出,約于1281年左右便遷至現龍口青文文堂開村。該支派為紀念始祖溫文甯,特将村名命為“文堂”。1368年,有光第二子梅圃的後裔又從文堂分支到青草崗。青草崗開村時,四周山上綠樹成蔭,青草滿山崗,村處青草崗下,是以得村名,又因有溪水流經村西北,是以青草崗又稱“青溪”。現青溪又分成榄堂、瓦窯、南山、門崗四條自然村,全部住着有光的後裔。青溪連同文堂、水柳、崗頂、舊村、西甯、新村等均屬現龍口鎮青文村委會管轄,青文現居住有光的後裔近2700人。

有業支派。有業生仕能、仕剛、仕朝、仕弘四子,其後裔有一部分留居霄鄉,有一部分遷徙現古勞鎮江頭、維墩、雙橋等地。其中,有業第四子仕弘生國玉、廷玉二子,于霄鄉遷徙東莞西鄉(今屬寶安),其後裔現散居于寶安及香港豪湧、馬鞍山、大埔仔等地。清朝末年及新中國成立初期,鶴山有業後裔又有分支到現鶴城鎮。現鶴山市内有業支派約有2300人。

據不完全統計,生活在現鶴山市内的溫氏中孚(大霖)後裔已經超過1萬人, 若加上外出工作和旅居國外及港澳台的鶴山籍中孚後人,總人數超過2萬。 如果将曆代分支于兩廣及各縣市的中孚後裔進行統計,那将是一個更大的數字。

(文章轉載自:鶴山博雅書城,如有錯漏,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