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時期魏蜀吳對東三郡( 房陵、上庸和西城 )的争奪戰(一)東三郡的由來和地理位置(二)東三郡的曆史變革與戰略地位(三)東三郡最後的戰略作用

作者:魚缸

三國時期魏蜀吳對東三郡( 房陵、上庸和西城 )的争奪戰(一)東三郡的由來和地理位置(二)東三郡的曆史變革與戰略地位(三)東三郡最後的戰略作用

(劉備)

東三郡指房陵,上庸和西城(魏興郡)。這三郡原來是漢中的三個縣,漢末房陵改縣為郡,歸荊州。215年,曹操攻漢中,張魯投降,曹操将漢中一分為三,置西城、上庸二郡,并将西城,上庸,房陵三郡劃歸南陽郡管轄,這三郡地處漢中之東,蜀國稱其為東三郡。

東三郡的大緻範圍在今天的湖北房縣,竹溪,竹山,鄖縣,鄖西和陝西的安康大部,柞水,鎮安,山陽。

房陵郡治在今湖北房縣,由《史記》"縱橫千裡、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上庸郡治在今湖北竹山;西城郡治在今陝西安康。

東三郡四面被秦嶺,巴山,武當山,巫山阻隔,是一個标準的四塞之地,但境内有漢江貫通,南河,堵河,金錢河連通漢江,呈網狀輻射。對外群山環抱,地勢險惡,内部水運發達,往來頻繁,是漢末長期割據的三個小諸侯之一。

三國時期魏蜀吳對東三郡( 房陵、上庸和西城 )的争奪戰(一)東三郡的由來和地理位置(二)東三郡的曆史變革與戰略地位(三)東三郡最後的戰略作用

(曹操)

東漢末年,劉璋羸弱,漢中的張魯乘機脫離益州,東三郡因為地理環境上的限制,張魯對它也是名義上的管轄,隻能各自為政,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小割據。

劉表在荊州大戶蔡瑁、蒯良、越誘的幫助下斬殺了宗帥,接管了宗帥的人員和地盤。東三郡在地理上就成了荊、益的緩沖地帶,劉表是标準的自保主義者,劉璋更是一個傀儡。房陵在這次接管中落到了劉表的手中。

為了對邊塞進行軍事上的控制,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将房陵撤縣置郡,劉表投桃報李,讓蒯祺做了房陵太守。同時期,上庸和西城一直在地方豪強申耽、申儀的手中。

215年,曹操奪取漢中,将漢中一分為三,始置上庸,西城二郡。一方面和張魯聯姻,一方面啟用地方豪強申氏兄弟,以便在地區内達到穩定與平衡。

208年赤壁大戰,曹操丢掉了荊州大部,臨走之時留曹仁據江陵,控制着南郡,樂進據襄陽,控制着南陽郡。

209年,曹仁在孫權的猛攻下無奈退出了江陵,南郡落入孫權的手中。這時曹操在荊州隻剩下南陽郡,是以東三郡歸南陽郡管轄。

219年,劉備取漢中,定軍山下黃忠一戰成名,斬漢中主帥夏侯淵,漢中望風而降。三個月後,已經做了魏王的曹操親自統兵出長安,走斜谷,準備和劉備死磕。劉備據險而立,閉門不戰,相持月餘,曹軍士氣低落,曹操無奈,隻好退兵。

三國時期魏蜀吳對東三郡( 房陵、上庸和西城 )的争奪戰(一)東三郡的由來和地理位置(二)東三郡的曆史變革與戰略地位(三)東三郡最後的戰略作用

(黃忠)

劉備乘勝追擊,一方面指令宜都太守孟達由東往西,一方面指令義子劉封出漢中由西向東,兩面夾擊,直取東三郡。

這一戰孟達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他帶領四千人沿長江而上,從秭歸棄舟登岸,沿香溪河谷翻越崇山峻嶺,到達粉水上遊,沿河谷下擊房陵,太守蒯祺被殺。

蒯氏是荊州大族,蒯祺也是諸葛亮的姐夫。

當孟達拿下了房陵,上庸和西城的地方豪強申耽、申儀高調歸附。劉備為了加強對東三郡的控制,加封申耽征北将軍,領上庸太守;加封申儀建信将軍,領西城太守;孟達的親信鄧輔領房陵太守。副軍中郎将劉封因功被提拔為副軍将軍,統領三郡,孟達副之。又将東三郡從荊州劃歸益州管轄,東三郡由此正式的誕生。

一個月之後,219年7月,劉備稱漢中王。8月中旬,漢水猛漲,關羽發動了襄陽之戰,一舉奪取了南陽。

至此,劉備的事業達到了巅峰。

劉備取得了東三郡,打通了連接配接荊益的樞紐,基本完成了《隆中對》的戰略部署。

這樣的局面,不但曹操不能接受,孫權也不能接受,是以曹孫兩家聯手,大敗關羽,關羽也被孫權殺害,劉備丢掉了整個荊州。

三國時期魏蜀吳對東三郡( 房陵、上庸和西城 )的争奪戰(一)東三郡的由來和地理位置(二)東三郡的曆史變革與戰略地位(三)東三郡最後的戰略作用

這時,局面對劉備極其不利,沒有了荊州,東出三峽的戰略通道被堵,出東三郡攻襄陽,取南陽,因為沒有江陵的依托而毫無意義,東三郡卻成了曹魏攻取漢中的通道。至此,東三郡的戰略位置從進攻轉為防守。

劉備雖然丢了荊州,因為占據着益州,自感年歲漸長,時日不多,雖然剛剛自封漢中王,但他有更遠大的理想,又開始緊鑼密鼓的為稱帝做準備,而忽略了東三郡劉封與孟達的沖突。

當初孟達殺死蒯祺,與諸葛亮結下仇怨。劉封本名寇封,荊州人氏,不知與蒯家有無聯系,但蒯氏在荊州人脈極廣,要不然蒯祺做房陵太守,申氏兄弟也不敢為難他。

劉封在東三郡處處壓制孟達。

220年正月,曹操去世。7月,劉封不可思議地搶奪了孟達的儀仗隊,這讓長期受到壓制的孟達惱羞成怒,帶領自己的人馬投降了曹丕。當時還是魏王的曹丕指令夏侯尚,徐晃與孟達裡應外合,一舉擊敗劉封,申耽申儀又舉旗依附,東三郡回到曹丕的手裡。

這時的西城瞅着劉備的漢中,房陵盯着孫權的秭歸,東三郡在曹丕的手中,令吳蜀兩國寝食難安。

10月,曹丕稱帝,合東三郡為新城郡,孟達任太守,封散騎常侍、建武将軍、平陽亭侯。申耽被安置在南陽。因為東三郡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朝中大臣對孟達不夠信任,曹丕作為一個政治家,為了政治平衡,又将西城分離出來,讓地方豪強申儀任太守,以牽制孟達,也阻斷新城與漢中的聯系。

三國時期魏蜀吳對東三郡( 房陵、上庸和西城 )的争奪戰(一)東三郡的由來和地理位置(二)東三郡的曆史變革與戰略地位(三)東三郡最後的戰略作用

(司馬懿)

221年,曹丕取“曹魏興盛”之意,改西城郡為魏興郡,治洵口(即今之旬陽),申儀為太守,屬荊州。

申耽被政治安置之後,申儀接管了地方事務,申儀雖然領魏興郡,但他的老巢在上庸,一來二去,自然就和孟達産生了沖突。因為有曹丕的信任,孟達根本不把申儀放在眼中。

226年5月17日,曹丕去世,孟達最後的靠山倒了。魏國内部的汝穎集團漸漸地占據了上風,而孟達當年為了快速地融入到帝國的核心,自然就投靠了谯沛集團。

這時,汝穎集團的核心人物司馬懿住宛城,負責荊州事務,孟達感覺到自己岌岌可危,這時,西川的李嚴,諸葛亮都開始寫信拉攏他,東吳的孫權也和他保持着聯系,老鄰居申儀總算抓住了他的把柄,不斷地打他的小報告。

孟達還在猶豫,諸葛亮卻釜底抽薪,讓郭谟詐降,将孟達的歸蜀的消息洩漏給申儀。

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懿知道孟達反叛的消息,一方面寫信安慰他,一方面急行軍,8天趕到房陵城下,16天,城破,孟達被殺。司馬懿粉碎了孟達的陰謀後,順便找了個借口把申儀帶回洛陽,又将上庸七千餘家強遷至幽州,把孟達,申耽,申儀的勢力連根拔起,從此,牢牢地控制了東三郡。

三國時期魏蜀吳對東三郡( 房陵、上庸和西城 )的争奪戰(一)東三郡的由來和地理位置(二)東三郡的曆史變革與戰略地位(三)東三郡最後的戰略作用

(諸葛亮)

史書記載,諸葛亮當年救援孟達未盡全力,其實是山高路遠,鞭長莫及。

東三郡多為山地,三郡九縣,資源匮乏,道路艱險,運輸不便。如果荊州不失,東三郡還有用武之地,可惜,荊州落入東吳囊中。失去了荊州的依托,東三郡即便在蜀漢手中,也不過是一塊雞肋。

諸葛亮不可能沿漢水去攻擊南陽,抛去成本不說,戰略上那也是作死。

是以占據隴西才是首選,一旦奪取隴西,便能獲得大量的人口與馬匹。但是,東三郡在曹魏手中,還是發揮了一定的戰略作用。227年,諸葛亮北伐,魏延獻計自領五千人走子午谷襲長安,但是子午谷的入口在甯陝,甯陝是魏興郡的地盤,怕被截斷後路,沒有采納。230年,司馬懿從漢水西進,曹真從子午谷南下,準備攻擊漢中,因為連降大雨,隻好退兵。250年,新城太守南下攻秭歸,巫山,東吳敗走。

蜀滅後,鎮南大将軍從襄陽攻江陵,東三郡發揮了最後的作用。

三國時期魏蜀吳對東三郡( 房陵、上庸和西城 )的争奪戰(一)東三郡的由來和地理位置(二)東三郡的曆史變革與戰略地位(三)東三郡最後的戰略作用

【作者簡介】魚缸,陝西省旬陽縣人。

推薦:

曆史上“小蠻腰”的也有重口味的一面?

抗日戰争時期拼刺刀依然是我中國強?

韓信的《漢中對》與諸葛亮的《隆中對》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