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相隔千裡的大唐王室與房陵有什麼樣的關系

相隔千裡的大唐王室與房陵有什麼樣的關系

房縣行政區域圖

房縣位于鄂西北,古稱“房陵”,因“縱橫千裡房縣,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得名。縣域居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和中西部結合部,東扼荊襄,西望長安,南依神農架林區,北交車城十堰和道教聖地武當山,自古就有“秦陝咽喉,荊襄屏障”之稱。

相隔千裡的大唐王室與房陵有什麼樣的關系

唐中宗李顯像

都城位于長安的大唐王室為什麼會與千裡之外的十堰房縣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呢?唐高宗李治在位時(655年),高宗廢太子李忠遷徙任房州刺史,立武則天為後,五子李弘為太了。684年,高宗死後,三太子李顯繼位,即後中宗,璇即母後武則天僭位,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廢睿宗,690年又自稱帝,687年,廬陵王到房州。廬陵王李顯,他被貶房陵長達1 4年之久,他在這裡築城建宮,以圖東山再起。698年正月,由于宰相狄人傑勸武則天召還廬陵王,三月,武則天派人到房州迎廬陵王和王妃、諸子還都長安。705年正月,中宗李顯複位,免房州三年賦稅。

相隔千裡的大唐王室與房陵有什麼樣的關系

上溯到隋朝,隋湯帝楊廣殺太子楊勇,也曾追立楊勇為房陵王。 為什麼唐王室屢屢看好房州做為流放地?我們從長安放眼開來,就發現東、西、北三面無險地,隻有南面緊鄰秦巴大山,是廢貶王室的理想之地,雖與長安有一定距離,但鞭力能及,雖處僻地,但不荒蠻。房縣又是秦巴大山中的高原盆地,生存條件優越,對廢黜的王室又是一種優待,同時也是王室經略的後方戰略基地。是以房縣在隋唐時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反武則天的統治時有積極表現。唐朝時驿傳制度完善,據《房縣志》稱:房縣古驿道向西和西北的有三條,直通竹山、竹溪、鄖陽,西接長安。房縣與長安緊密相聯連,實際上也是十堰與長安密切關系的一個方面。

相隔千裡的大唐王室與房陵有什麼樣的關系

房縣

值得一提的是: 這些被流放的帝王将相,并非都是朝廷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後快的人,若放在宮廷裡礙眼,朝廷就隻好将他們流放到離國都并不很遠既荒僻又富庶的地方去。于是乎對于建都長安的王朝而言,房陵就是最理想的流放地,那裡山高水險且土地肥沃,被流放的人到了這裡既跑不了也餓不死,适中的距離也便于朝廷監視督察。這使殘酷的流放帶上了溫暖色彩。

相隔千裡的大唐王室與房陵有什麼樣的關系

總之,如此之多的帝王,被流放到房陵,這對房縣的文化産生重要影響。相對于本土文化來說流放文化所帶來的宮廷文化必然與之發生融彙和整合并形成了新的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堪稱房陵文化的精華。此外,流放文化還與房縣神農文化、巴山文化、詩經文化構成了房陵文化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