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明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駕崩。
曆朝曆代,皇族對于皇帝的下葬都保持着嚴肅莊重的态度。國家最高統治者的葬禮,這關乎着國家的形象與國家的命運。

明太祖 朱元璋
按理來說,朱元璋駕崩之後,應該先通知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藩王,也就是他的兒子們前來京師吊唁。再挑選一個黃道吉日,縱入皇陵風光下葬。
但是,大明王朝奠基者朱元璋的葬禮卻顯得非常草率。僅在他駕崩後的第七天,他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便将他匆匆下葬于位于現在南京的明孝陵。
堂堂一位開國之君,死後幾天就下葬了,甚至沒有被分封在外地的兒子們。趕回來見他最後一面的機會。是以,當時的燕王朱棣對此非常惱火。史書記載,閻王入林将至,淮安既以為父奔喪為名,要找朱允炆讨要說法。這件事也成為後來朱棣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的理由之一。
朱允炆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為,速葬了朱元璋呢?
一種說法是,這是朱元璋自己的意願。由于擔心孫子朱允炆年齡太小,皇位的根基不穩,是以朱元璋便想通過讓建文帝快速繼位,并且以速葬的方式。不給其他諸侯王進京吊唁的時間,防止那些虎視眈眈的兒子們與自己的孫子來争搶皇位,進而就確定皇位交接順利。萬無一失。
有些史料中也對此說法有相關記載。即位而葬同日并舉接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除。
加之在朱元璋死前遺诏中,也有諸王鄰國中物質驚世。希望自己死後,兒子們在自己的封地好好待着,别來京師
。可見,他生前确實有過這樣的考慮。
而後來的曆史走向也證明了朱允炆的叔叔們确實都不是省油的燈。僅在四年之後,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便以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并成功打敗了建文帝的軍隊,自己做了皇帝。
另一種說法是。朱元璋去世時,氣候炎熱,屍體不易儲存,容易腐爛。建文帝考慮到這一點,決定迅速下葬。朱元璋。
而且朱元璋下葬的地點其實也是迷霧重重的。
對于朱元璋下葬當天的情景,史書有記載。朱國珍的皇明大政記說。朱元璋下葬的那一天,下葬隊同時從南京的13個城門出發,前往送葬。
在民間,富庶的人家會用這種方法來隐藏他們祖先的埋葬地,防止盜墓。
但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就已經選擇好了自己的領地。早在洪武十四年就開始修建,建的是堅不可摧。在他建成後的六百多年的曆史當中,人們對他所藏的寶物是垂涎三尺。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功地挖掘和盜取。
既然如此,那麼朱元璋在下葬的時候,為什麼還要用這種迷魂陣呢?這真是令人費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