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明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驾崩。
历朝历代,皇族对于皇帝的下葬都保持着严肃庄重的态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葬礼,这关乎着国家的形象与国家的命运。

明太祖 朱元璋
按理来说,朱元璋驾崩之后,应该先通知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藩王,也就是他的儿子们前来京师吊唁。再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纵入皇陵风光下葬。
但是,大明王朝奠基者朱元璋的葬礼却显得非常草率。仅在他驾崩后的第七天,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便将他匆匆下葬于位于现在南京的明孝陵。
堂堂一位开国之君,死后几天就下葬了,甚至没有被分封在外地的儿子们。赶回来见他最后一面的机会。因此,当时的燕王朱棣对此非常恼火。史书记载,阎王入林将至,淮安既以为父奔丧为名,要找朱允炆讨要说法。这件事也成为后来朱棣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的理由之一。
朱允炆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为,速葬了朱元璋呢?
一种说法是,这是朱元璋自己的意愿。由于担心孙子朱允炆年龄太小,皇位的根基不稳,因此朱元璋便想通过让建文帝快速继位,并且以速葬的方式。不给其他诸侯王进京吊唁的时间,防止那些虎视眈眈的儿子们与自己的孙子来争抢皇位,从而就确保皇位交接顺利。万无一失。
有些史料中也对此说法有相关记载。即位而葬同日并举接高皇遗命,正以速葬消除。
加之在朱元璋死前遗诏中,也有诸王邻国中物质惊世。希望自己死后,儿子们在自己的封地好好待着,别来京师
。可见,他生前确实有过这样的考虑。
而后来的历史走向也证明了朱允炆的叔叔们确实都不是省油的灯。仅在四年之后,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便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并成功打败了建文帝的军队,自己做了皇帝。
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去世时,气候炎热,尸体不易保存,容易腐烂。建文帝考虑到这一点,决定迅速下葬。朱元璋。
而且朱元璋下葬的地点其实也是迷雾重重的。
对于朱元璋下葬当天的情景,史书有记载。朱国珍的皇明大政记说。朱元璋下葬的那一天,下葬队同时从南京的13个城门出发,前往送葬。
在民间,富庶的人家会用这种方法来隐藏他们祖先的埋葬地,防止盗墓。
但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前,就已经选择好了自己的领地。早在洪武十四年就开始修建,建的是坚不可摧。在他建成后的六百多年的历史当中,人们对他所藏的宝物是垂涎三尺。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挖掘和盗取。
既然如此,那么朱元璋在下葬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用这种迷魂阵呢?这真是令人费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