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三篇:範仲淹與青陽千古公案(上)

第三篇:範仲淹與青陽千古公案(上)

南宋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九月二十二日,青陽知縣丁植請南宋中央池州籍官員朝請大夫丁黼作《池州範文正公祠堂記》。并告訴他範仲淹幼年讀書于青陽長山,其繼父朱文翰系青陽縣朱家莊人,其族人持有範仲淹其母謝氏的畫像以及朱氏續譜。

丁黼欣然作文,這篇文章一出,竟然引發了一個千古公案,那就是範仲淹在青陽長山讀過書嗎?這個筆墨官司從南宋一直打到現在,持續了近千年。

範仲淹(公元989年10月1日-公元1052年6月19日),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我們都讀過《嶽陽樓記》,特别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堪稱萬古流芳的經典。而那位“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的墓就在青陽縣城附近原318國道邊,墓志銘也是範仲淹寫的。作為池州人,由于以上這些因素,對範仲淹在青陽長山讀過書這種說法基本持認同态度。

但随着看過的資料越來越多,情況并不是我們認為的那麼簡單,裡面的争論非常尖銳,從南宋、元、清代直至現在。

一、宋元關于範仲淹的資料

據《宋史·範仲淹傳》記載,“範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适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此處提到“母更适長山朱氏”,我收集了一下關于有關“長山朱氏”的史料,範仲淹去世及去世之前的主要有三處,皆為信史。其一,範仲淹與滕子京是北宋1015年同榜進士,範仲淹當時名朱說。其二,《宋會要輯稿·儀制》十之十六的記載:“慶曆五年(1045)四月四日,資政殿學士右谏議大夫、新知邠州範仲淹上言:念臣遭家不造,有生而孤,惟母之從,依之以立。繼父故淄州長山縣令朱文翰,既加養育,複勤育導,此而或忘,己将安處。伏遇禮成郊廟,澤被蟲魚。伏望以臣所授功臣階勳恩命,回贈繼父一官。诏文翰特贈太常博士”。此文點明“長山朱氏”為“淄州長山縣令朱文翰”,《宋會要》屬于政府檔案性質,可信程度高。其三,範公在皇祐四年(1052)去世後,由他的好友歐陽修撰寫的《神道碑銘》隻簡單地說“公生二歲而孤,母夫人貧無依,再适長山朱氏。”另一友人富弼撰寫的《墓志銘》,說“仲淹字希文,不幸二歲而孤,太夫人以北歸之初,亡親戚故舊,孤貧而無依,再适長山朱氏。”這些1052年及其之前的史料說明,“長山朱氏”和“淄州長山縣令朱文翰”,沒有點明朱文翰是否長山籍,但點明長山是淄州長山縣(現山東省鄒平縣東南)。注意,以上史料均沒有提高青陽縣(青陽在唐初置縣,至今一直用該名)。

範仲淹去世十三年後,即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長山縣令韓澤修範公祠,并寫“建立範公祠記”。史料從這裡可以看出,任何史料都沒提到範仲淹幼年青陽讀書,說明範仲淹與山東長山朱氏淵源無需争論。

南宋樓鑰(1137年-1213年)撰寫的《範文正公年譜》大約寫于範仲淹去世十百五十年後,範仲淹其中二歲到二十歲的中間十八年缺失,這就給青陽公案的争論埋下了想象的空間。但樓鑰在前言部分說明長山是淄州長山縣。

南宋末年池州人丁黼的一篇《範文正祠記》,首次提到範仲淹幼年青陽讀書說。這離範仲淹去世已經十百七十七年了,本來這種說法就存疑。把這盆水攪渾的恰恰是範氏後人。在元代出版,明代翻刻,十分珍貴的《範文正公集》,是經過範氏十五世孫範啟乂、同十六世孫範惟元“同校”的。元代範氏後人認為丁黼《祠堂記》寫得很好,資料豐富,可信度高,将之收入《範文正公集·附錄》中。這部書在1926年被收入“四部叢刊”影印出版後,公認為“善本”。現又收入《範文正公全集》标點本,影響更大。

清代劉孔懷針對南宋末以來對範仲淹幼年流寓的疑惑,撰寫了《宋範文正公流寓長山事迹考》,由孫廷铨、高珩、南之傑、王桢作序,此書刊于康熙癸醜(1673年)。該書作者劉孔懷,清代學者,長山人,順治十一年甲午(1654)拔貢,隐居嗜學,精于考據訓诂,"實事求是,學問乃真"八字取以為則。《流寓考》是考證範仲淹人生經曆的一部專著,可信度很高。

清代康熙丁亥年(公元1707年)時,範能浚,範氏十九世孫宗祠的主奉人,主編的《範文正集》(歲寒堂本)增加了《補編》五巻,後被收入《四庫全書》。該編《範文正集》之《補編》卷二,删去了舊《集》中主張長山淄州說 ,有一篇《宋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文正公傳》(學術界習慣稱為《家傳》),為其它版本所無,先抄一段原文如下:“世為蘇州呉縣人,曽祖夢齡、祖贊時、父墉,俱仕呉越,後父随錢俶歸宋,終徐州節度掌書記。端拱二年已醜生,二歲而孤,母謝夫人貧無依,更适池州長山朱氏。” 範能浚填“注”:“周國(範墉,範仲淹生父)從錢氏歸朝十餘年間,自冀而蜀而徐,匍匐以就微祿,一旦捐館,去鄉千裡,三稚幼弱,此太夫人是以貧而無依也。厥後中舍二兄歸吳,而文正未離襁褓,遂随育于朱氏。”就是說了範仲淹不足一周歲随母到池州青陽長山:範仲淹生父去世時,範仲淹未離襁褓,不足一周歲,随母“育于朱氏”。進一步确認了範仲淹幼年青陽讀書說。

第三篇:範仲淹與青陽千古公案(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