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電影《底特律》為何叫好不叫座

作者:澎湃新聞

差不多每十年美國就會爆發一次規模較大的黑人平權運動,最近的一次便是2013年因槍殺黑人青年馬丁的佛州白人警察無罪釋放,延宕至今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

幾乎每一次黑人平權運動都與暴力相伴,抗議者引發的騷亂與執法者彈壓導緻的混亂,形成惡性循環,成為标榜人權至上的美國曆屆政府,一塊難以掩蓋的痼疾。

自美國奴隸制度廢除以來,每一次黑人平權運動都與基層執法人員的簡單粗暴的執法方式脫不開幹系,而每一次騷亂的更新也與抗議者采取的非理性、無政府主義的街頭示威方式有關。

然而吊詭的是,一向被視為美國左翼大學營的好萊塢,卻對反映黑人平權運動的影視劇常年保持謹慎态度。或許是在政治正确的大帽子之下,客觀還原街頭騷亂,很容易授人以柄,被認為是種族主義的餘孽吧。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電影《底特律》為何叫好不叫座

《底特律》海報

2017年暑假檔電影《底特律》是近年來少見的,直指黑人平權運動的影視作品。不過這部電影在收獲圈内外人士的廣泛好評的同時,卻遭遇票房慘敗的尴尬。上映期2150萬美元的總票房,與3400萬美元的預算相比,虧空了一千多萬美元。

為什麼這樣一部影評人說好,民權人士也說好的電影,卻無法讓美國觀衆走進電影院呢?

我不禁想到了此前在中國上映的電影《老獸》,雖然題材無法類比,但同樣遭遇好口碑與低票房的“悲慘”結局。《老獸》裡塗們老師飾演的老大爺着實讓人喜歡不起來,類似的,《底特律》中威爾·普爾特飾演的白人警察克勞斯也實在令人生厭,這種厭惡情緒會讓觀影者渾身不舒服。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電影《底特律》為何叫好不叫座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電影《底特律》為何叫好不叫座

曆史上的“1967年底特律騷亂”

《底特律》中的時代背景便是美國黑人平權運動史上著名的“1967年底特律騷亂”或稱之為“十二大街騷亂”,該次騷亂之是以出名,在于其人員傷亡和财産損失的規模之大——43人死亡、1189人受傷、7200人次被捕,以及超過2000幢建築被毀,直到1992年同樣以黑人平權運動為名引發的洛杉矶騷亂,才将這一紀錄打破。

與此前此後的黑人平權運動相似,“1967年底特律騷亂”事發突然,沖突慘烈,歸于平靜後便鮮有問津。《底特律自由新聞報》(detroit free press)因持續報道此次騷亂于1968年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可以說是“1967年底特律騷亂”在美國全國層面最後一次受到的關注。

一晃過去半個世紀,《底特律》這部電影,重新讓人們檢視那次轟動全美的運動(或曰騷亂)。

電影開頭還原了那次騷亂的起因——底特律警方(全部是白人)以打擊無證經營的酒吧為名,拘捕底特律十二大街上的一處黑酒吧内的酒保、賣酒女及顧客(全部是黑人)。而問題在于,當日該酒吧内,有一個為越戰士兵接風洗塵的派對,黑人士兵們的一身戎裝特别紮眼。

警方原本打算從後門小巷将一幹人等押送上車,但沒想到後門鐵鍊子砸不開,隻能從十二大街的主路上走。于是引發了這個黑人街區群眾的圍觀,騷亂由此引發。抗議很快一發不可收拾,抗議者開始了打砸搶,盡管該街區的店鋪基本也都是黑人老闆持有,但仍躲不過黑人示威者的石頭與燃燒瓶。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電影《底特律》為何叫好不叫座

電影中還原的騷亂場景

“1967年底特律騷亂”波及面很快,事件層出不窮,但在電影裡,線索逐漸聚攏到了“阿爾及爾汽車旅館事件”(the algiers motel incident)。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電影《底特律》為何叫好不叫座

電影中的阿爾及爾汽車旅館招牌特寫鏡頭

這裡稍稍說點題外話,在騷亂中,這起事件之是以能被公衆記住,多虧了一個人——1914年生于天津,中文名叫韓約翰的美國白人約翰·赫西(john hersey),他是20世紀新聞史上重要人物,最為人知的便是其所著的非虛構作品《廣島》,講述廣島原子彈後日本普通群眾的生活。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電影《底特律》為何叫好不叫座

約翰·赫西

而赫西在1968年出版的《阿爾及爾汽車旅館事件》則成為與《底特律自由新聞報》相關報道并列的兩座高峰,成為後來者了解那次騷亂最原始的素材。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電影《底特律》為何叫好不叫座

《阿爾及爾汽車旅館事件》出版,當時銷量為55萬冊,赫西用該書版權設立了一個幫助黑人學生的大學獎學金

“阿爾及爾汽車旅館事件”并不複雜,電影裡也基本做到了還原,十二大街附近的阿爾及爾汽車旅館在騷亂發生後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嬉皮士們仍在此盡情享樂,大有一種“商女不知亡國恨”的絕緣狀态。

然而,黑人青年卡爾用發令槍對窗外開槍,使得阿爾及爾汽車旅館迅速成為沖突點,聯邦軍隊、國民警衛隊、州警及底特律本地警察均前往旅館,試圖揪出騷亂分子。

于是,以尋槍及抓捕肇事者為發端,最終導緻三名黑人死亡的慘案就此發生。電影讓人看得鬧心的地方就在于此。旅館裡的每一個個體看似都是暴力的參與者又在某種程度上是暴力的受害者,而這種惡又似曾相識(déjà-vu)。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電影《底特律》為何叫好不叫座

片中以克勞斯(中)為代表的白人警察的粗暴執法,是導緻騷亂失控的重要因素

以白人警察克勞斯為例,電影開始時,他有句台詞,“這都怪1943年的事情沒有解決幹淨。”1943年底特律同樣發生了種族騷亂,而這個年輕警員認為失去了所謂的秩序,才導緻了自己成長的城市始終騷亂不斷。

于是他的法則是,應對打砸搶人員殺無赦,一個黑人青年偷竊商店物品企圖逃跑過程中,被他從背後開槍射殺,而這并不符合美國警察的用槍原則。可是,盡管底特律警方注意到這件違規事件,但因為警力不夠,仍然讓其繼續工作,這無疑導緻了後來悲劇的發生。

而另一方面,“阿爾及爾汽車旅館事件”的始作俑者卡爾,他的行為同樣讓人可憐又可恨,為了發洩一己私欲,朝着軍警開空槍的行為,無論如何剖析動機,都很難占理。

電影的壓抑仍在持續,143分鐘的片長,完全沒有一個喘息的當口。最讓人唏噓的便是結尾,就算觀衆事先知道那段曆史,也同樣會看得憋氣。暴力執法的白人警察,在清一色的白人陪審團的裁決下,給出了無罪了判決。這樣的事還少嗎?前文所述“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起因,不就是警察的無罪開釋造成的麼。

盡管有影評人認為,電影片名叫做《阿爾及爾汽車旅館》更為恰當,但在我看來,主創人員以城市為名,有其用心在内。

底特律何以長年盤踞全美最不安全城市之首,種族主義者的說法是黑人人口太多。但這種謬論不值一駁。關鍵還在于失業率過高。

電影開頭的一段字幕各位不妨留心,它講述了黑人人口最初為何從南方大規模搬遷到此的原因,說到底就是工作機會。

芝加哥大學計量經濟學家、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福格爾的代表作《十字架上的歲月:美國黑奴經濟學》,通過數理統計方法得出一個令人咋舌的結論,即奴隸制不僅對白人農場主也對黑人奴隸有利(指經濟上),而在廢除奴隸制後,所有的替代性經濟方案都無法解決美國南方經濟衰弱的問題。

不去探究福格爾論文中的道義責任問題,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結果就是美國南方适齡黑人人口大規模向北方工業區遷徙。底特律的興得益于此,敗亦有其因。以黑人為主的産業勞工逐漸取代了當地原有的白人勞工(因為相對廉價),而黑人平權運動還有一個結果便是強大的工會組織的興起。(在汽車業衰敗的時候,這不見得是件好事)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電影《底特律》為何叫好不叫座

《8英裡》海報

換言之,《底特律》的主創們,不僅想要還原那次騷亂,還想反映騷亂背後一座城市的興替。然而從結果看,電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方面還不如反映“痞子”阿姆的傳記電影《8英裡》來得更有說服力。當然,在2014年底特律正式破産之後,分割白人與黑人住宅區的8英裡大街也就名存實亡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