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底特律,曾經聞名世界的汽車之城,為何會走向衰敗?

作者:西府趙王爺

底特律,一座對于美國人來說意義非凡的城市。

底特律,曾經聞名世界的汽車之城,為何會走向衰敗?

曾經,那裡是美國夢的目的地之一,和紐約、洛杉矶這些大城市一樣,吸引着無數人的目光,被稱為“美國的巴黎”。無數美國人為之自豪。

而現在,底特律已經成了一座“鬼城”,到處都有荒廢的、燒毀的房子,剝落的牆面,亂糟糟的塗鴉以及鏽迹斑斑的鐵軌……

你很難想象,這座城市,曾經是美國的汽車中心,是通用(general motors)、福特(ford)以及克萊斯勒(chrysler),三大汽車公司的總部這裡曾經占據了世界汽車市場70%的份額,一度被稱為汽車之城。

那時的底特律,是美國制造業的代表,是工業化城市的巅峰,是齒輪與煙囪打造的藝術品。

就是這樣一座充滿着榮耀的城市,如今卻無人問津,甚至于一度陷入破産危機。2013年12月3日,底特律市政府宣告破産,破産時間長達十六個月。雖然美國州縣政府破産并不稀奇,但像底特律這樣的大都市,工業中心,還是首例。

那麼,是什麼讓底特律走向了衰落?

都說盛世的底下往往潛伏着危機,是以講底特律的衰落,要從它的崛起開始。

底特律,曾經聞名世界的汽車之城,為何會走向衰敗?

19世紀下半葉,随着太平洋鐵路的建設貫通,美國的東北部的大湖區迎來了發展的契機。雖然這幾十年對于美國是一個泡沫期,是二十世紀大蕭條的罪魁禍首。但對于底特律這些“偏遠之地”來講,無疑是一次有着無數好處的大開發。

大量現代化的基礎建設,為這裡的一批城市完成了翻修,比如芝加哥、比如底特律。而鐵路、航運所帶來的交通優勢,更是為它們帶來了資本。

底特律緊鄰五大湖區,是大湖區工業城市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個重要節點,集航運鐵路優勢于一身,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美國東北部的一個交通樞紐。而這便是底特律發展的最大資本,便立的交通,未開發的土地,以及豐富的鐵礦砂資源所帶來的煉鋼産業,讓許多企業家将目标放到了這裡。

大量的工廠開始在底特律聚集。

其汽車工業成為了底特律的支柱。

1896年,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在底特律的麥克大道造出了他的第一輛汽車——福特t型車。那是真正屬于老百姓的汽車。1908年,随着t型車的正式下線。這意味着汽車進入到了“流水線”時代。這應該是美國人在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其讓機器的生産力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的釋放。

無論是産量還是成本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從此汽車開始進入到美國的廣大普通人家庭。

底特律,曾經聞名世界的汽車之城,為何會走向衰敗?

而反向回饋到底特律的便是整個汽車産業的興起。威廉·c·杜蘭特、約翰·弗朗西斯·道奇和霍勒斯·埃爾金·道奇兄弟、沃爾特·克萊斯勒……這些汽車的先驅者們,一個個先後在底特律創造了自己的品牌,下線了自己的汽車。

汽車之都的傳奇由此開始。

在當時的美國,汽車産業作為新興制造業,有前景,更是工業化時代的一個巅峰之作,吸引着大量的資本入駐底特律,同時伴随而來的還有大量尋求工作的人。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産業持續輸出。短短十幾年,底特律已經是美國最為炙手可熱的工業城市,更是美國東北地區的中心。

上世紀30年代,底特律生産的汽車數量是全美生産汽車數量的80%,是全世界汽車産量的80%。即使是有過大蕭條的摧殘,底特律的汽車産業依然強勁。

更值得一提的是,二戰的爆發,為底特律注入了軍工訂單。底特律的許多車廠都投入到軍事裝置的制造中。比如在1942年,福特汽車公司甚至停止了所有民用車的生産,并将全部資源投入支援戰争的工作。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福特一共制造了8600台四引擎的b—24“解放者”轟炸機,5700台飛機發動機以及超過250000輛坦克、殲擊車和其他戰争機器。

對,你沒看錯,福特一家汽車公司還能造飛機。而且還是b-24“解放者”這樣的大型轟炸機。

底特律,曾經聞名世界的汽車之城,為何會走向衰敗?

當然,更厲害的還是通用汽車公司,其生産種類不是一般的豐富,大到坦克飛機,小到步槍子彈,通通來者不拒,還真的是“通用”啊。

據統計,整個二戰期間,通用汽車公司生産了美國四分之一的坦克、裝甲車和飛機,一半的子彈和步槍,以及三分之二的重型汽車。其中比較著名的有m24輕型坦克,也叫“霞飛”坦克,乃是以美國陸軍阿德納·r·霞飛将軍的名字命名。還有gmc十輪大卡車,總數超過80萬輛。

總訂單額度超過13000億美元,可謂是大發橫财。是以通用汽車公司這世界第一大汽車公司不是浪得虛名。

而作為汽車之城的底特律自然更是在這個資料之上,是以其也被稱為“民主的兵工廠”。底特律的汽車産業也是以而達到了巅峰。

那時候的底特律有多膨脹?

勞工們的福利待遇在美國或者說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家家都是汽車和二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而各種大廈、城市大道,公共設施,不停的建,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但就是這樣,底特律的工廠依舊差人,無法維持龐大的産量。

于是底特律開始大量的提供企業福利,以刺激勞工的工作熱情以及招攬新員工。比如以通用汽車為首創立的現代的企業養老金制度,還有咱們現在所熟知的醫療保障福利等等。

同時,工會也随之出現,用之于保障勞工的權益。

事實上,單純的由企業去提供養老金,本就是一個非常不靠譜的事情。企業不是政府,其體量有限,而且還受到資本市場的左右。企業效益一直好,有錢拿,那還好說。如果市場不穩地,企業效益出現問題,即使是短暫的問題,也會很麻煩。

底特律,曾經聞名世界的汽車之城,為何會走向衰敗?

比如說效益下降的時候,企業本就需要錢,屆時沒有錢不說,還得拿出一大筆資金去負擔養老金。這是非常可怕的。因為到時候企業很可能拿不出來,比較作為一家企業,養老金這麼大筆錢,不可能放在那裡,肯定會去投資以換取更多的回報。

而效益一下降,也就意味着投資的錢會有損失,或者說收不回來,那時候該怎麼辦?

欠養老金?不會的,法院會出手,企業隻能挖東牆補西牆,那肯定會元氣大傷,甚至破産。

簡單點兒講,就是企業必須永遠的維持高增長高回報,必須得年年效益好,才能負擔得起一年比一年多的養老金。

但結果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競争來了,日本和歐洲汽車産業的崛起也擠壓了全球的汽車市場,底特律的汽車産業受到沖擊。底特律的汽車企業無力支撐龐大數額的養老金,個個叫苦連天,有的要宣告破産,有的要搬到更偏遠的地方去。這時候底特律政府不得不出面幫扶,畢竟底特律的輝煌是這些車企帶來了,他們垮了,底特律也就沒了。

不過,汽車産業持續萎縮,這是連美國政府都無法改變的事情。比如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機,高油價讓美國人不堪重負,但就此讓美國人放棄開車是不可能的。是以他們開始講購車目标放在了節能省油的日系車身上。豐田車的輝煌就是那時候開始的。

是以,美國政府不僅沒有扶起來,連自己都搭進去了,直到幾年前破産,都還有35 億美元的養老金黑洞沒填上。

當然,底特律的衰敗不僅僅是錯誤的養老金政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黑人。

上世紀六十年代對于美國是一個很特殊的時期,馬丁路德金所帶領的黑人民權運動使得美國的種族對立愈發的尖銳,尤其是在底特律這樣的大城市。

底特律,曾經聞名世界的汽車之城,為何會走向衰敗?

與此同時,當時美國南方正在全面工業化開發,大發廣告招攬人才,要錢給錢,要地給地,相比于在走下坡路的底特律顯然更有吸引力,再加上頻繁的種族沖突,使得底特律的白人大量出逃。他們是社會精英,财富支柱,他們的出逃即意味着技術和稅收的降低,這對底特律政府和企業的影響是巨大的。當然,這也導緻了底特律市中心的大量房屋空置,鬼城之名,由此而始。

一個制造業城市,沒有技術人才,沒有了資本支撐,垮掉隻是時間問題。

當然,底特律也不是隻出不進,當時作為工業重鎮,對于眼界較小的黑人群體來說,底特律汽車之城的名号依然是最大的廣告。在大量白人南下的同時,大量的黑人在北上,湧入底特律。

但,此時的底特律早已經今非昔比。原本産業下滑就已經使得底特律的汽車企業再開始控制勞工。而養老金這個難題,讓這些車企們更加意識到勞工這個大負擔。是以此時的底特律車企已經在實行産業更新,即用機器代替勞工。

這些湧入底特律,懷揣着汽車夢的黑人,由于學曆水準有限,做不來技術活;簡單的工作又有機器人代替,他們根本找不到工作。2009年時,底特律市失業率已經高達到20%,比美國平均水準高12.4個百分點。

底特律憑添了一大批的無業遊民,是以緊接着混亂治安問題就來了,城市開始變得烏煙瘴氣。

美國“24/7 wall street”網站2017年評出了全國最差的50座城市,密歇根州底特律以破敗的基礎設施、猖獗的犯罪活動與萎縮的人口數量等因素名列榜首。

更有趣的始,在這一年的首輪市長選舉,參與競選的8名市長候選人中,竟有一半都是曾經的重刑犯,而且牽涉的都是毒品、謀殺、槍擊等重罪。

由此可見,底特律到底衰敗到了什麼程度。

總的來說,底特律的衰敗就是汽車産業衰敗、人口流失、稅收減少。這些意味着政府的收入就少了,而政府的支出卻一直居高不下,從企業接盤過來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險,使得底特律政府不堪重負,最終不得不宣告破産。

雖然,現在的底特律在逐漸恢複,但其依然是全美最窮的大城市。

底特律,曾經聞名世界的汽車之城,為何會走向衰敗?

事實上,底特律的變遷隻是一個縮影,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大部分工業城市。他們往往産業結構單一,對于某一産業的依賴程度很高,一旦某個産業受到沖擊,這個城市就難以為繼。至于轉型,他們的難度要比一般的城市高很多。僅靠一個入不敷出的政府絕對是難以實作的,除非未雨綢缪,在城市興盛之時,就開始着手做準備。

其實這個教訓可以放在我們的許多城市或者整個國家上來講。

咱們最為典型的老工業基地東北沈陽,其實當初和底特律很相似,偏重工業的單一産業結構,市場經濟的沖擊,一度讓這個城市步入暮年。不僅僅始沈陽,當時整個東北都是那樣的情況。如果不是咱們國家不同于美國的政策,即國家幫扶東北振新,出錢出人出名額,哪會有如今的東北。

底特律乃至整個大湖區之是以一蹶不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美國法律禁止聯邦政府對州和地方政府實施直接救援,除非面臨自然災害。

是以,并不是我們更聰明,隻是我們背後有國家。但這樣的事兒,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啊。更何況咱們整個國家現在都面臨着一個産業結構老化的問題,是以才在尋求産業更新。

是以,未雨綢缪,早做準備,單一産業結構轉型,實作城市多元化發展才是硬道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