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長庚:當一任村支書 想着幾代人的事業

作者:追趕小天才

新華社石家莊10月5日電 題:李長庚:當一任村支書 想着幾代人的事業

新華社記者白明山

從“窮得叮當響”到挖煤礦實作小富,從“給煤礦貼封條”到“康必得治感冒,中西藥結合療效好”一語風行南北,從荒山秃嶺到漫山遍野,乘着改革開放的東風,河北省沙河市栾卸村從一個“花錢靠救濟、吃糧靠返銷”的窮山溝變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而這背後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村黨支部書記李長庚。入黨42年,擔任支書41年,李長庚幹着今天,想着明天,幹着當代事,想着後代人,一步一個腳印,帶領鄉親們實作栾卸村翻天覆地變化。

栾卸村位于太行山丘陵地帶,山秃地薄、十年九旱。1977年,不滿19周歲的李長庚擔任栾卸村黨支部書記,面對爛攤子,他暗下決心,“既然當了支書,就要幹出個樣子來。”

1978年,李長庚帶領全村苦戰一冬春,興修水利,開山挖渠,使3500多畝“望天收”旱地變成了水田,當年解決了群衆的溫飽問題。首戰告捷,群衆有了笑臉,也樹起了黨員和黨支部的威信。

村民們有飯吃了,但沒錢花,村集體更是窮得叮當響。1979年,利用地下資源優勢,建起了全縣第一個村辦煤礦,之後又建起5個,年産量達到20萬噸。資源是有限的,當煤礦資源挖盡的時候怎麼辦?李長庚提出“挖出地下聚寶盆,栽上地上搖錢樹”。1985年,又相繼建起了食品廠、種雞場、選礦廠、機制磚廠等集體企業,很快成為邢台乃至全省有名的富裕村。

1989年,李長庚決定上馬制藥廠,很多人不了解。有的說“泥腿子辦藥廠,除非雞毛能上天”;也有的說“剛有點錢就瞎折騰,真是敗家子”。面對這些冷言冷語,李長庚請專家論證、做市場調查。他們設計研發新産品,“康必得治感冒,中西藥結合療效好”一時讓人耳熟能詳,現在已從産品名稱發展成為産品品牌,進而又成為健康事業品牌。

如今,栾卸村已實作村企合一,總資産近30億元。現在的栾卸,村民不僅是農民,又是勞工,還是企業的股民,先後從企業分得紅利5.1億元,戶均60多萬元,集體資産也增值了十幾倍。

村民富了,栾卸變了。但如何把發展的好勢頭延續下去,讓子子孫孫都過上好日子?上世紀90年代,李長庚制定了建設生态栾卸、走綠色發展的路子。為了改善生态環境,他帶領群衆從荒山治理入手,投資1200萬元退耕還林,綠化荒山,栽植銀杏樹,建成了華北地區最大的銀杏園。

經過20多年不斷栽植,昔日荒山秃嶺,如今綠樹成蔭,100多萬株銀杏樹漫山遍野。當時2元錢一棵的小樹苗,如今已成景觀樹,一棵價值至少500元,總價值達5億多元,成為栾卸村“挪不走”的綠色銀行。萬畝銀杏不僅綠化了荒山,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為制藥廠提供原料,降低企業成本。

漫步栾卸村,宛如畫中遊。随行者将無人機升起,對着操作螢幕。李長庚說:“你看,栾卸村邊界很好找,綠色之處我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