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李長庚,湖南省平江縣人,政協平江縣第十屆常委,《平江美術報》總編,《平江畫院》院長,《懷甫美術館》館長,畢業于原《湖南省工藝美術職工大學》,國家一級美術師,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嶽陽市美術家協會理事,湖南省平江縣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民族大學》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國書畫報》特聘畫家,【中國教育電視台】《水墨丹青》《名家講堂》欄目簽約藝術家,《寫生中國》中國油畫寫生俱樂部會員,《李可染畫院》特聘畫家,【南昌理工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中國畫作品被《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中國教育電視台》、《李可染畫院》、《少林寺》、奧門《蓮花衛視》、美國《高樂藝術館》等文博機構收藏。

其中國畫作品多次被《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中國教育電視台》、澳門《蓮花衛視》、《湖南衛視》專題報道。

圖文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

李長庚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學功底的畫家,這是他的“托”。他兼有藝術和中文學養,在畫家群中,這樣的不多。和他聊天是一件話題不斷延展的樂事,不是滿嘴“跑大海”,而是文學、藝術、曆史、人文、佛、道等随機觸發,很是過瘾。作為畫家,缺少文化依托的藝術不會走得太遠,也不會有豐贍的内涵。

李長庚是一個很有潛力的畫家,他山水花鳥人物皆能,尤精山水。研讀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作品,可謂靈動飄逸、意韻深邃、詩意盎然、個性張揚、獨樹一幟。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構圖巧妙"王維《山水論》說:"凡畫山水,平夷頂尖者巅,峭峻相連者崖,懸石者岩,形圓者巒,路通者川。兩山夾道者名為壑也,兩山夾水名為澗也,似嶺而高者名為陵也,極目而平者名為坂也。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這就是說,作為一個畫家,要想将大自然中的山石、草木、雲霧、棚寮等等複雜紛纭的景物,用畫筆縮小并表現在一個畫面上,進而成為優美的繪畫藝術作品,如不反複推敲、精心思考,就會形成秩序混雜、淩亂不堪的局面。而李長庚先生在作畫之前,總是先将自己所要畫出來的若幹景象景物,統一思考,抓住主題,決定取舍,再精心組織,反複琢磨,合理布局,然後才去落筆作畫。按照他的畫法,就是在構圖時首先考慮包括立意、取舍、主題、亮點、留白、比例、造勢、明暗,力求做到成竹在胸,主次分明,有呼有應,虛實相生,張合有度,整體上又有一定的"規律"可循。說白了,也就是所謂"高遠"有緻,"深遠"可視,"平遠"可達,且有主有次,層次分明。加之其作品多為"寫真"、"寫實",故而看上去頗合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語見《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大意即:在産生天地之前,有一個混然一體的存在。寂靜啊,空虛啊!獨立自在,永不改變。普天運作,永不疲倦。稱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寫作"道",勉強起個名字叫"大"。大,便無限飛逝,飛逝而緻遠,至遠而回返。是以道為大,天為大,地為大,人也為大。宇宙中四個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然而人要以地為法度,地以天為法度,天以道為法度,道以他自身為法度)之道義。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線條優美"

漢代蔡邕《九勢》曰:"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國畫的用筆方法與書法的用筆大同小異,異曲同工。

李長庚之國畫的用筆,主要是用"線",因為他知道"線"是國畫中最根本的造型手段。線條筆墨所具有的這種寫意抒情性,是由于國畫家在運筆中出現的種種變化,使"線條"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作為一個國畫家,李長庚先生在"運筆"的過程中,融入了個人思想、感情、情緒、意趣,使得其國畫中的線條産生了鮮明的個性特征,進而也表現出了人的審美心靈、人格、氣質和理想。為了達到"造形立意"之效果,他在運筆時注重均勻用力,筆筆送到;在行筆時折轉無角,圓而有力。

可謂"含蓄而有回旋,沉穩而有重量"。同時,他還注重做到"适時而變",無論是中鋒亦或側鋒、逆鋒亦或順鋒,都會根據需要随機應變。你看,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作品就是這樣,不但彼此相讓,而且互相呼應;不但前跟後随,而且氣勢連貫。頗合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語見《道德經》第二章。大概意思就是: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有和無是互相依存的,難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回音相呼應,前邊與後邊相伴随)之道義。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色墨渾融"

清初著名畫家石濤在《石濤畫語錄·變化章·第三》中曾說:"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凡事有經必有權,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經,即變其權;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對于墨色的變化,古人既有所謂"五彩"之說(即焦、濃、重、淡、清"),又有"六色"之說(即"幹、濕、濃、淡、黑、白")。但不論是那一種說法,無非就是講墨色的"變化多端"。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他的山水畫用墨"厚重":不輕薄,不造作,渾樸自然;墨色"透明",不渾濁,不僵滞,層次清楚;墨蘊"豐富",不呆滞,不幹闆,層次多變。"看似大片空白,實為湖光水色",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作品就是這樣,其用墨不但有"變化",而且有"韻味",并以巧妙的用墨,充分表現物象的立體感、質感和遠近的空間感。

老子《道德經》曰:"五色使人目盲",因為他主張"見素抱樸"。莊子充分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色彩觀,他在《天道篇》謂:"夫虛靜、恬淡、寂寞無謂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萬物之本。"莊子色彩觀的核心是"純白素樸,不染纖塵"。道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曾經影響了我國山水畫的産生和發展。李長庚先生是一個崇尚道家文化的人,這從他的"微名"為"大音"中,即可見一斑--"大音稀聲"(語見《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意思即越是好的音樂越是悠遠潛低。當然,這也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李長庚先生的為人之低調。是以,他的山水畫大多以墨色為主,充分展現出了道家思想"虛靜、恬淡"的哲學觀念。單純的黑墨展現出樸素的觀念,雖然沒有衆彩眩目的刺激,但卻顯得恬淡素樸。把豐富的色彩轉化為恬淡的墨色變化,是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特色,也是他對中國畫本質的哲理性提升。李長庚先生采用墨色變化來表達世界萬物的色彩,當然也在繪畫色彩的表現上,追求濃豔的色彩與墨色的強烈對比,并做到了"濃而不豔,豔而不俗"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意韻豐厚"

意蘊,是中國山水畫的靈魂,也是畫家從生活感受中經過提煉、概括進行藝術加工,最終形成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憑借有限的"視覺感性"形象,在"虛實結合","傳神寫照","氣韻生動"中,誘發人們的聯想,使欣賞者在"不盡之境"中受到感染,産生共鳴,實作"情景交融",進而領會其"景外意"以緻"境外蘊"。石濤曾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迹化也。"指的就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

"意蘊豐厚"是李長庚先生山水畫的最大特點。他曾經說過:創作一幅山水畫,不但要有好的"構圖",而且還要有美的"意蘊",因為"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如果一幅山水畫不能給觀賞者留下聯想的餘地,讓觀賞者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并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鳴,進而感受到山水畫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境外之味"。

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作品,大多都是從寫生而來,即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也。是以,他畫作中的那些山巒、崖壁、樹石、川河、花草,遠近距離态勢形成,個個都有講究,處處都合情理。這樣,自然就在有意無意中産生了"氣韻"。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以景勝之",他注重于寫實,以真實感人的空間境象構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實景之中,主要是通過境象自身誘發觀者聯想,類似于"詩"的"無我之境"。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以意勝之",他注重情感表達,突出個性和情緻,在"形"上要求"像與不不像之間",類似于詩的"有我之境"。同時,李長庚先生的山水畫注重"意境結合",做到了"感情"與"形象"的高度結合,進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協調"、"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頗合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語見《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大意即: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徹底順從道。道作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實在。在他的深遠幽暗中,有一個精神存在著。這個精神至真至切,充滿了信實)之道義。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縱觀李長庚先生之山水畫作品,筆者發現他所創作的山水畫作品,畫域開闊,氣勢恢宏,造勢雄偉,跌宕遒麗。力達"氣"、"勢"、"意"、"境"之貫通。故而,頗受讀者和收藏者的喜愛。

文章轉載網絡,涉及版權問題,可聯系本平台,署名版權作者。

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詩情雨墨--畫家李長庚作品欣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