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想必不少讀者都買過車險、健康險,很多人甚至是多家保險公司的客戶。那麼你應該會注意到,全球範圍内的保險公司開始嘗試利用人工智能來提供解決方案了。在保險業務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有望簡化公司營運并降低産品價格,但個人隐私問題也變由此變得更突出。本文作者是 ai 通信技術公司 entefy 的 ceo 兼聯合創始人 alston ghafourifar 。
企業通過使用 ai 系統來分析資料,然後洞察趨勢。這些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的營運效率,對于線上約會平台和醫療健康等平台亦是如此。類似于多數關于人工智能的讨論,我們先從資料的角度了解人工智能對保險行業影響。
保險行業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在于對資料收集方式的改變。依賴家庭螢幕和可穿戴裝置等技術,保險公司可以直接通過傳感器來收集資料。而當資料收集工作與人真實的生活重疊時,隐私問題就很敏感了。你希望在深夜吃宵夜時自己的保健醫生收到實時通知嗎?你希望汽車保險公司記錄你的每次違章停車嗎?有了人工智能,這些問題都不再是假設。
保險公司收集的資料隻會越來越多,消費者應該注意到,自己對資訊用途的掌控将減弱。問題在于,關于你個人生活的資訊,多大程度是你必須自願提供給保險公司的?更重要的是,你會有選擇的餘地嗎?
汽車保險公司已經在探索如何利用 ai 技術降低自身和客戶的成本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市場上有幾家公司正在開發能夠在事故發生後立即評估車輛損壞狀況的圖檔智能分析系統。另外,用于長距離傳輸資料的車載資訊服務有望推動程式崩潰監測、損害評估以及索賠發起的進步。車載資訊服務裝置還可以在必要時觸發緊急呼叫,并訓示公司代表緻電保單持有人,以及幫助客戶完成汽車的後期修複。
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的輔助救援可能對客戶有所幫助,但即時通知保險公司這件事可能存在缺陷。放在現在,保單持有人可以選擇在事故發生後立刻打電話給保險公司,也可以在把車子送到維修中心之後聯系保險公司。如果車子損傷很輕,有些人根本不會向保險公司報告這起事故。有了即時警報系統,也意味着保險公司可以掌控這種情況,例如他們可以堅持讓投保人把他們的汽車送到公司首選的汽車修理廠,而不是讓客戶自己做決定。
保險公司還可以使用車載資訊服務裝置來跟蹤保單持有人的活動,以其駕駛行為的實時資料為籌碼提供保額更低的保單,但保費降不降就不好說了。有的公司甚至根據與客戶駕駛表現無關的因素來計算費率,例如如果保險公司認為客戶經常通路危險的社群,則會在保額不變的前提下收取高額保險費。
多數情況下,保單持有人可以選擇不接受跟蹤計劃并放棄利率折扣。但是,如果保險公司決定跟蹤客戶的一舉一動而且使追蹤成為一種強制性行為時,那麼保單持有人不接受資料跟蹤的決定就會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至少保險公司的提供方案中使客戶有利可圖的部分肯定不會覆寫到不配合的客戶身上。
基于 ai 的健康保險和房屋保險面臨嚴峻的隐私挑戰。健康保險可以借助可穿戴裝置來了解客戶的運動習慣和養生習慣。ai 算法利用這些資料來個性化定制保費,以優惠的保險費率獎勵保持健康生活習慣的客戶,或者提高那些不注重身體健康的客戶的保險費。
一些科技公司開始着手跟蹤裝置的研發,這類裝置可以根據人們吃的食物來進行葡萄糖水準的實時測量。若是用來預測客戶患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這将是非常有價值的資訊。但是另一方面,保單持有人希望保險公司知道他們早上吃甜甜圈晚上吃冰激淩嗎?雖然答案或許是否定的,但這些都将是消費者無法逃避的選擇。
為了使讨論更貼近生活,我們來看智能家居。有保險公司正在使用智能家居生成的資料來制定保險政策。還有保險公司甚至願意為客戶補貼安裝智能家居裝置的成本。智能恒溫器、語音助手、模具顯示器、物聯網冰箱以及智能百葉窗等裝置不僅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自動化和便利性。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智能家居也創造了大量有價值的新資料,既可以使現有的索賠業務的處理更有效率,還能使保險公司與客戶建立新的關系。
通過從房屋内部擷取資料,保險公司可以幫助客戶優先處理一些維護任務,并在造成重大損失之前進行修複,例如管道漏水。室内傳感器可以讓居民知道建築物是否正在散熱,或者灑水裝置也可以在遇到火災時自動開啟。這樣一來,保險公司既挽救了生命,又避免了高額的索賠。
借用《mit technology review》的假設:“小偷可能會通過智能家居裝置的資料判斷你是否在家,敲詐軟體可能會攻擊特定裝置,例如關閉熱源,直到你付了錢再解除威脅。”當然這不意味着開發敲詐軟體的黑客已經來到我們身邊了,不過智能裝置确實引發了保險行業前所未有的資料安全問題。
消費者對這些隐私問題的看法還不是很明确。一項調查發現,78%的人願意與保險公司分享個人資料,以換取更低的保費和更快的索賠政策。另一方面,皮尤研究中心展開了關于隐私和資訊共享的調查,核心是被調查對象是否願意在家裡安裝能夠監控他們的日常活動的“智能恒溫器”,結果顯示,大多數成年人無法接受這樣的方式。一位受訪對象解釋說:“日常生活不需要什麼特别智能的東西,況且我們的個人資訊被各種公司出賣的已經夠多了。
傳感器驅動的資料采集計劃來可以加強安全保障,未來甚至可以促進人們安全駕駛、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保障房屋的安全。但更重要的是,融合 ai 技術的保險産品應該保護使用者資料免遭洩漏和濫用,資料收集應該服務于消費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編輯:郝鵬程
編者按:想必不少讀者都買過車險、健康險,很多人甚至是多家保險公司的客戶。那麼你應該會注意到,全球範圍内的保險公司開始嘗試利用人工智能來提供解決方案了。在保險業務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有望簡化公司營運并降低産品價格,但個人隐私問題也變由此變得更突出。本文作者是 ai 通信技術公司 entefy 的 ceo 兼聯合創始人alston ghafourifar。
智能汽車保險中的隐私問題
手腕上的保險公司
借用《mit technology review》的假設:“小偷可能會通過智能家居裝置的資料判斷你是否在家,敲詐軟體可能會攻擊特定裝置,例如關閉熱源,直到你付了錢再解除威脅。”當然這不意味着開發敲詐軟體的黑客已經來到我們身邊了,不過智能裝置确實引發了保險行業前所未有的資料安全問題。
技術創新與隐私保護之間的共同點
傳感器驅動的資料采集計劃來可以加強安全保障,未來甚至可以促進人們安全駕駛、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保障房屋的安全。但更重要的是,融合 ai 技術的保險産品應該保護使用者資料免遭洩漏和濫用,資料收集應該服務于消費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