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升本該是朱元璋的“首席軍師”,建立明朝後突然提出:請求歸鄉

作者:十啞君侃談古今

說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句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一定是出自劉伯溫之口吧。而且在很多電視劇中劉伯溫一直是作為朱元璋的首席軍師。

其實曆史上朱元璋首席軍師并不是劉伯溫,而是與朱元璋同宗的朱升。此人在曆史中鮮有記載,而且在前些年比較火的電視劇《朱元璋》中,也未曾有描述。可以說是一個被遺忘在曆史角落的人。

朱升本該是朱元璋的“首席軍師”,建立明朝後突然提出:請求歸鄉

影視劇中李善長提出

然而如果大家有機會去江蘇鹽城的話,還可以一睹朱升墓。朱升是古徽州人,其年幼就精通朱子的《理學》、儒家也必然是基礎了。

不過朱升在45歲的時候,才考中了元末的進士,但不巧就趕上了戰亂。然而朱升卻沒有選擇逃荒,而是毅然決定在家鄉講學。直到朱元璋帶領起義軍路過古徽州時,得聞朱升的名聲,恰巧朱元璋當時也急需人才,是以便三顧茅廬将朱升請出山來。

就這樣,朱升一直是做為朱元璋的軍師跟随身邊。雖然朱升不是征戰的武将,但是其敏銳的頭腦卻為朱元璋提出了許多的方略,包括:“宋濂、胡惟庸、劉伯溫”等人,都是在朱升的堅持下,朱元璋才将他們納入麾下。

朱升本該是朱元璋的“首席軍師”,建立明朝後突然提出:請求歸鄉

朱升畫像

從這一點,将朱升稱為朱元璋麾下首席謀臣,的确不為過。這些還不是最厲害的,朱升最厲害的是,在朱元璋看到張士誠、陳友諒紛紛稱王之後,自己也按耐不住要稱王。而此刻朱升也看出朱元璋心中的波瀾,便提前給朱元璋打了預防針,也就是說出了傳頌至今已六百多年的九字真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可以說,朱元璋也正是在朱升的這一方略下,才成為了最後赢家。從此朱升在朱元璋心裡更是“第一謀臣”。朱元璋曾贊揚朱升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林文章第一家。”不隻如此,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還請朱升做自己的老師。

說直接一點,就是朱升不僅是朱元璋密友還兼着軍師的身份,朱元璋有什麼行政上的問題,都會首先與朱升研究。說朱升是朱元璋眼裡第二紅人的話,是不會有人敢稱第一的。

盡管朱升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其卻從來不逾越君臣之位。從來都謹慎做事,循規蹈矩,朱元璋看在眼裡,非常開心,稱贊朱升“為人老實,是衆臣間的英傑。”也就是說朱元璋是讓老戰友們都學學朱升。

朱升本該是朱元璋的“首席軍師”,建立明朝後突然提出:請求歸鄉

就這樣,朱升一直在朝任過大學士、修國史、為朱元璋拟聖旨。可以看出都是一些文職工作,并非是掌握實權的。對于朱升本人來說,也是一心專注文學,從來不去争去搶。

然而慢慢的,朱升發現朱元璋變得疑心重重,不再是當初求賢若渴的時候了。甚至聽不得别人半點外意。有一個儒學大家許元,因為一言不合,就被朱元璋要了腦袋。朱升悟出“伴君如伴虎”的真谛。

他想到,就算自己一直去低調行事,不争不搶,但難免會有出錯的時候,必然是難逃一死了。是以他便決定借年事已高,在洪武二年,也就是剛建立明朝第二年,他便提出要“請老還鄉”。注意此時是請,也就是乞的意思,他是乞求朱元璋可以放他還鄉,可以看出在朱升的心裡是有多大的陰影。

《明史》中有記載當時朱元璋是不希望朱升走的,并說道:“朕與卿分則君臣,情同父子。”并且還要賜朱升爵位,朱升回道:“臣後人福薄,不敢叩天恩,願陛下哀念老臣,臣子不免,賜以完軀,幸矣。”

朱升本該是朱元璋的“首席軍師”,建立明朝後突然提出:請求歸鄉

朱升的意思很清楚,表示自己的後人是沒有福分做官了,但如果陛下挂念老臣的話,賞一塊免死牌,就足夠了。可以看出,朱升已經預測出朱元璋是留不得這些功臣包括後人的,是以他希望能為兒子求一塊免死牌。

果然朱元璋賞了朱升免死牌。就這樣,朱升解甲歸田,離開了京都。然而他卻沒有回到家鄉徽州,而是選擇來到黃山腳下的石門,最後于次年去世,壽終72歲。

既然朱升歸鄉後世在石門壽終,為何在千裡之外的江蘇的鹽城有墓地呢?其實這就不得不提朱升的厲害之處。朱升實際上在生前已經選好了墓地,是在距離石門的詹田。

有記載朱升死後,曾遷過一次墓,并且在古代一直有個喪禮就是“士三月而葬”,就是說古代當官的死後,都是停屍三月在下葬的。

然而朱升死後,卻是根據其遺願進行的急葬,也就是死後三日便葬在了石門。後來三月之後,也就是百天之時,又遷墓到詹田,也就是朱升真正選好的墓地。

朱升本該是朱元璋的“首席軍師”,建立明朝後突然提出:請求歸鄉

現位于江蘇鹽城朱升墓

那麼剛才提到的江蘇鹽城的朱升墓又是怎麼回事呢?那隻是朱升的衣冠墓,是其後代子孫遷移到江蘇一帶,留作紀念而建的。至于朱升為什麼要在死後進行急葬,并且百日後又移葬呢?

這應該離不開朱升的智慧,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朱升生前精通“陰陽風水”,也許兩次遷墓在陰陽學上,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第二個原因就比較簡單了,那就是朱升是為了防止被掘墓,是以選擇兩次遷墓,至于是防止被誰掘墓,便是曆史秘密了。

可以看出,朱升足智多謀,将自己生前與生後事都策劃的十分周祥。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卻沒有算到,他為兒子申請的免死牌卻是一個擺設。在朱升死後的十五年,其兒子朱同卻因被一案牽連,被賜死,所謂的免死牌并沒有起到作用,不過留下了全屍!

也許這對于朱升來說,也是欣慰之事了!

朱升本該是朱元璋的“首席軍師”,建立明朝後突然提出:請求歸鄉

明朝免死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