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富平帝王陵

作者:富平縣地方志
富平帝王陵

漢太上皇陵 漢太上皇陵位于富平縣城關街道姚村南2000米。

漢太上皇劉瑞,又名執嘉,稱太公,劉邦之父。高祖十年(前197)七月,太上皇在栎陽宮去世,“葬萬年”。“萬年陵”亦稱“太上皇陵”。《三輔黃圖》記載:“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陽北原……其陵東者太上皇,西者昭靈後也”。漢太上皇陵高12米,邊長28米;陵冢西側200米外陪葬冢高4米,邊長8米。陵南10米處豎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漢太上皇陵”碑一通。屬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富平帝王陵

西魏文帝永陵 西魏文帝永陵位于富平縣留古鎮何家村大冢堡北。

文帝元寶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孫,京兆王元愉之子。北魏宣武帝時期,元愉對朝廷的政治腐敗不滿,被宣武帝軟禁在宗正寺。正始四年(506),元寶炬出生,次年元愉因被誣告謀反而誅殺。宣武帝薨後,元寶炬一家得以平反。孝明帝對元寶炬十分賞識,提升他為直閣将軍。永安二年(529),封邵縣侯。永安三年(530),晉封為南陽王。孝武帝繼位後,又晉升太尉加待中。永熙二年(533)又晉升為太保、尚書令等職。後因高歡反叛,永熙三年随孝武帝入關,投奔宇文泰,拜太宰、錄尚書事。大統元年(535)底,宇文泰鸩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翌年正月,元寶炬正式登基,改年号為大統,史稱西魏。元寶炬大統十七年(552)三月(庚戌),元寶炬卒于乾安殿,四月入葬永陵,谥号文皇帝。合葬者有郁久闾氏和乙弗氏。陵冢高13米,邊長55米。陵東25.5米處有一殘冢,高4米,邊長22米。20世紀50年代初,陵前曾存石碑數十通,神道石像若幹。石碑在修築賀蘭水庫時用于砌石,石人、石獸多件,現存于陝西省曆史博物館。陵南200米處僅存一獬豸,高190厘米,長193厘米,胸闊72厘米。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富平帝王陵

北周文帝成陵 北周文帝成陵位于富平縣宮裡鎮街道北側國小院内。

北周文帝宇文泰,字黑獺,鮮卑族代郡武川人,18歲在魏軍中任将帥,以軍功升為左丞,又拜大督都。後又以軍功卓著被提升為侍中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屯兵關中。永熙三年(534)四月,高歡擁兵洛陽,北魏孝武帝投奔宇文泰,進封尚書左仆射、關西大行台,因率兵抗高歡有功,進升丞相。永熙三年(534)年底,宇文泰鸠殺北魏孝武帝,尊立南陽王元寶炬為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大統元年(535)晉封為定安郡公。恭帝三年(556)正月,進封太師、大冢宰。十月殁于雲陽宮,時年50歲,十二月葬于成陵,谥号文公。闵帝受禅追尊為文王,廟号“太祖”。武成元年(559),追尊為文皇帝。

該陵平地起冢,封土高12米,周長150米。宋初建廟於陵前,趙孚書碑記其事,可惜今僅存殘碑數塊,其中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書“北周文帝成陵”石碑現存于陵冢南側。陵南側在“文化大革命”中挖掘取土,形成u型口一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富平帝王陵

唐中宗定陵 唐中宗定陵位于富平縣宮裡鎮鳳凰山之陽。

唐中宗,初名哲,後更名顯,高宗第七子(母為則天順聖皇後武氏),唐代第四位皇帝。李顯生于顯慶元年(656),永隆元年(680)八月被立為皇太子。永淳二年(683)高宗崩,遺诏皇太子于柩前即帝位,軍國大事不決者聽從天後旨意。此後武則天操縱朝政,李顯登基不足兩個月即被廢,封為廬陵王,徙往均州,後遷至房州。弘道二年(684)二月,武則天立李旦為帝。同年李旦被廢,武則天即帝位,改唐為周。聖曆元年(698)三月,李顯被接到東都洛陽。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等乘武則天病重,擁太子李顯恢複唐王朝。中宗李顯複登基後,韋後、安樂公主勾結武三思,把持朝政,納賄賣官,朝政腐敗。神龍三年(707),太子李重俊興兵殺死武三思等。景龍四年(710)六月,韋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弑中宗。十一月,葬李顯于定陵,廟号中宗,谥号為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現存陪葬墓冢15座。

定陵四神門及神道現僅存石刻六件,其中蹲獅3件、石人2件、石馬1件,除石人儲存完好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殘損。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富平帝王陵

唐代宗元陵 唐代宗元陵位于富平縣西北15公裡的莊裡鎮壇山之陽。

唐代宗初名俶,立為皇太子後更名豫,唐肅宗長子,唐代第八位皇帝。李豫生于開元十四年(726)十二月,取名俶,十五歲被封為廣平王。安祿山叛亂後,随父肅宗在靈武招集軍隊,被任命為兵馬大元帥。李豫聯合回纥兵馬,打擊叛軍,多次取勝。至德二年(757),李豫、郭子儀率朔方及回纥軍隊15萬,收複兩京,回師長安,受封楚王。乾元元年(758)三月封成王,四月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唐肅宗患病,太子監國,引起後宮的不滿。李輔國、程元振誅殺後宮,擁太子李豫登上皇位。即位初,李豫再次借回纥兵力收複洛陽。後安史餘部紛紛投降,“安史之亂”随即被平。李豫稱帝後,内憂外患,宦官專權,邊戍吃緊,宮廷沖突激化,唐朝從開元盛世走向衰敗。大曆十四年(779)崩,葬元陵,廟号代宗,谥号文孝武皇帝。

元陵四神門及神道現存石刻八件,其中蹲獅5尊,石人2尊,翼馬1件。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富平帝王陵

唐順宗豐陵 唐順宗豐陵位于富平縣曹村鎮陵前村北金甕山之陽。

唐順宗李誦,德宗李适長子,唐代第十位皇帝。李誦生于上元二年(761)正月,曾被封為宣城郡王。大曆十四年(779)德宗即位,誦被封為宣王。同年十二月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崩,李誦即皇位,時年45歲。 元和元年(806)憲宗帶領百官至興慶宮賀順宗奉上尊号,稱為應乾聖壽太上皇。時隔不久,太上皇李誦病情惡化,崩于興慶宮鹹甯殿,時年46歲。葬豐陵,廟号順宗,谥号至德弘道大聖安孝皇帝。

豐陵原有大量石刻,先後多次被毀。現四神門及神道僅存石刻5件,其中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唐順宗豐陵”石碑1通、華表1件、石獅3件。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富平帝王陵

唐文宗章陵 唐文宗章陵位于富平縣齊村鎮天乳山之陽。

唐文宗原名涵,後更名昂,穆宗第二子,敬宗之弟,唐代第十四位皇帝。李昂生于元和四年(809),曾被封為江王。寶曆二年(826)十二月,敬宗被宦官劉克明等殺害,宦官王守澄又殺劉克明等,派禁兵迎江王李昂,即位于宣政殿,時年李昂18歲。大和九年(835)11月,“甘露之變”失敗,文宗被宦官仇士良軟禁。開成五年(840)正月辛巳,李昂因抑郁病于太和殿,時隔兩天即崩。八月壬戌葬章陵,廟号文宗,谥号元聖昭獻孝皇帝。

唐章陵原有大量石刻,在“文化大革命”中惜遭毀壞。現四神門及神道僅存石刻4件,其中華表1對、殘馬1件、石人一件。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富平帝王陵

唐懿宗簡陵 唐懿宗簡陵位于富平縣莊裡鎮山西村的虎頭山。

懿宗原名溫,後更名漼,宣宗長子,唐代第十七位皇帝。懿宗李漼生于大和七年(833),武宗時封郓王,大中十三年(859)六月,宣宗崩,宦官王宗實矯诏迎立郓王李溫為帝,改名漼,時年18歲。鹹通十四年(873)七月戊寅,因病崩,乾符元年(874)二月葬簡陵,廟号懿宗,谥号昭聖恭惠孝皇帝。

簡陵原有大量石刻,惜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現僅存石刻17件,其中石人4件、蹲獅7件、石馬6件。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富平帝王陵

唐獻陵陪葬區 唐獻陵位于富平縣毗鄰的三原縣境内,是唐高祖李淵的陵寝。其陪葬區位于富平縣城關街道荊山原上。相傳昔時荊山原大冢成群,松柏蔥郁,荒草遍地,人煙稀少。民謠“荊山原頭四季青,松柏蒼蒼映太空。狐兔競竄百鳥鳴,墓冢嵬嵬少人行。”描述的就是陪葬陵園景象。

據《唐會要·陪陵名位》載:“唐高祖獻陵陪葬墓:楚國太妃萬氏、館陶公主、河間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誕、韓王元嬰、鄧王元裕、魯王元夔、霍王元軌、江王元祥、密王元曉、并州總管張綸、榮國公樊興、平原郡公王長楷、譚國公邱和、巢園公錢九隴、刑部尚書劉德茂、刑部尚書沈叔安”,合計25座。根據其它史料記載,獻陵陪葬者多少不一,最少者25座,最多者58座。現有封土堆者26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