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疇科舉中進士,後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在明末農民起義的戰事中屢立戰功,升任陝西三邊總督。崇祯年間轉任薊遼總督 ,崇德七年(1642)二月,松山副将夏成德開城降清,城陷,統帥洪承疇被擒。
被擒後的洪承疇絕食數日,拒不肯降。皇太極派所有能動用的人前去勸降,均被大罵而回。皇太極又舍不得殺掉他,于是将他送到盛京三官廟中優養起來。不時派能言善道的滿漢大臣前往遊說,洪承疇始終不松口。

不過,後來洪承疇還是降了清,至于為什麼會降,曆史上傳出了兩種版本的傳說:
第一個是“三官廟莊妃說降”。
洪承疇被俘後,遭軟禁在盛京三官廟中,備受優待,卻始終不移其志。這使皇太極頗為煩惱,在後宮憩息時,每每長籲短歎,無計可施。于是聰慧機敏的西宮莊妃布木布泰(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孝莊皇太後)自告奮勇,願隻身前往三官廟說降洪承疇。莊妃布木布泰費了一個夜晚的唇舌,在談笑間改變了洪承疇堅定七十餘日的拒降求死之念,第二天,終于向大清國投降了。
這一傳說起源甚早,清初若幹稗官野史中都或多或少有些記載,流傳甚廣。
然而莊妃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人,來到滿洲,學的是滿洲話,根本不通漢語;洪承疇當然也絕不會通滿蒙語言。兩人既無法以語言溝通,何能說降洪承疇?何況當時皇太極就大清國皇帝位已曆四年,兵強馬壯,謀臣衆多,與大明争天下指日可待,豈有利用自己愛妃色誘被囚之敵的道理。
第二個是“範文程勸降說”
《清史稿》卷二三七洪承疇傳中曾有一段提到的經過:
上(皇太極)欲收承疇為用,命範文程谕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古今事。梁間塵偶落,着承疇衣,承疇拂之去。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
皇太極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範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甯死不屈的決心。範文程至,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範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 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梁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範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皇太極:"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接受了範文程等人的意見,對洪承疇備加關照,恩遇禮厚。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極親臨太廟,洪承疇立而不跪。皇太極噓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五月初五日,洪承疇偕祖大壽 等降将正式舉行了投降儀式,在皇太極面前俯首稱臣。
投降清朝的洪承疇,曾在1644年清軍入關時,向多爾衮建議:"我兵之強,流寇可一戰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諒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應者,破格封賞。此要務也。"多爾衮采納他的建議,于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軍後,向明朝官民釋出出師告示,結果大軍所過州縣及沿邊将吏皆開門款附,收到極大的政治效果,以較少代價平定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