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風雲激蕩,作為明清交替時的關鍵人物,洪承疇則是令人一言難盡的人物。
他曾是明朝支撐軍事大局的統帥,是崇祯皇帝最為信任的人,在他的帶領下,曾經有力地為明朝阻擋了來自東、西兩方的軍事打擊。

可以說,洪承疇是明朝最後的依仗和救命稻草,為了嘉獎他的傑出貢獻,崇祯皇帝對他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拔、嘉獎,君主上進,臣子努力,為了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各自出力,一切都看似很美好。
可是洪承疇後來還是投降了,投靠了他曾經發誓要将他們趕出中原的清軍,洪承疇完美诠釋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投降之後便一心一意為大清效命。
後來憑借自身在為明朝效力時候攢下的影響力,開始為清兵招撫江南,後來又為清兵進軍西南開了一個好頭。
洪承疇的降清,可以說是給了崇祯心口直接插上了一把刀子,他不甘心,但又無可奈何,他無顔面對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他高呼着“諸臣誤我”用一尺白绫了結了生命。
我想崇祯一定恨急了洪承疇,畢竟如若不是他的投降,大明或許還有轉機,但是崇祯不知道的是,大明的亡國早已經注定了,洪承疇救不了大明,而他更不知道的是,洪承疇在被俘虜之後也多次絕食拒降。
那麼為何後來洪承疇還是投降了呢,這是因為皇太極身邊還有一位漢人,名叫範文程,他去勸降洪承疇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他的一個小舉動,随後他斷言:
洪承疇離投降不遠了。
那麼洪承疇究竟做了什麼動作,讓範文程有這樣的斷言?
我們一起來看。
洪承疇的崛起之路
洪承疇出生于福建泉州,因家境貧寒,十一歲的時候便辍學在家幫助母親做豆幹,後來受到了當地一位辦學堂的才子洪啟胤的賞識,他便極力培養洪承疇。
在洪承疇23歲的時候,便中了舉人,之後進京參加會試,又中了進士,此後洪承疇的人生迎來了飛黃騰達。
崇祯當皇帝之後,陝北便爆發了農民大起義,陝西三邊楊鶴被派去平定起義,可是他手下無将,情急之下,便讓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這一下就打出了名氣。
在此後的數年,洪承疇一路平叛農民軍的起義,幾乎連戰連捷,而力圖挽救明廷的崇祯對他自然也是器重有加。
公元1634年,洪承疇出任大明的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的軍務,成為了明廷鎮壓農民起義軍的主要軍事統帥。
在這期間,洪承疇麾下有很多猛将,姜瓖、左良玉、白廣恩、劉芳名、董學禮、陳德、南一魁、賀珍、譚文等等。
而他們的對手則是李自成、張獻忠、王光恩、高傑、蔺養成、袁宗第、劉體純、馬進忠、白文選、馮雙禮、劉忠等人。
有意思的是,20年後,洪承疇再次出任大清的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總督湖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五省的軍務。
而此時他的手下則有姜瓖部将王輔臣,左良玉部将張勇,高傑部将李本深、胡茂桢,以及白廣恩、劉忠、劉芳名、董學禮、陳德、南一魁等人。
他的對手則換成了李自成侄孫李來亨,張獻忠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王光恩的弟弟王光興、王光泰,蔺養成的部下張光萃,以及袁宗第、劉體純、馬進忠、賀珍、白文選、馮雙禮、譚文等人。
這也就是說,洪承疇打來打去,還是那群人,隻不過有些人則從他的手下變成了對手,當真是造物弄人,當然這是後話了。
洪承疇成為了俘虜
崇祯十一年,關外的清軍決定趁着明軍和起義軍打得火熱之時出兵南下,仗着在馬背上的優勢,清軍一路所向無敵,崇祯無奈隻得将洪承疇從息縣調回防衛京師。
一場大戰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這一年的秋天,皇太極領兵攻占了義州,并以此為跳闆進攻錦州,錦州是明廷的軍事重鎮,洪承疇自然知曉其中利害,便與清軍在此地展開對抗。
可最終洪承疇沒能抵擋住清軍的進攻,不僅将明廷的大軍盡皆葬送,而且他本人也成為了皇太極的俘虜。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洪承疇能力不足,崇祯皇帝也難逃其咎,面對清軍的長期圍困錦州,洪承疇提出步步為營,且戰且守的戰略,可是崇祯不采納,他懷疑洪承疇有異心,便多次督促他盡快與清軍決戰。
可是速戰速決哪有那麼簡單,皇太極兵出奇招,切斷了明軍的糧道,連帶着直接斷了洪承疇的歸路,此時洪承疇則堅持決一死戰,可是沒有得到其他人的支援,他們所主張的是南撤,最後明廷好不容易組織起來的抵抗大軍,便由于政見不一緻而土崩瓦解。
崇祯十五年,清軍攻破了松山城,洪承疇也成為了俘虜,明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就這般沒了。
洪承疇的真實想法
洪承疇被俘虜之後,皇太極覺得他是個人才,将來會對自己南下有所幫助,便多次勸降他,可洪承疇根本不理睬,甚至将勸降的人臭罵了一通。
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洪承疇甚至還多次絕食抗議,但就這麼一個鐵骨铮铮的漢子最終還是彎了腰。
洪承疇雖然多次絕食,但他并沒有選擇自殺明智,這讓皇太極始終沒有放棄對他的招降,後來還派他最信任的大臣範文程去勸降洪承疇。
範文程是個聰明人,他并沒有勸洪承疇投降,而是與他談古論今,正在談話之間,牢房的上面突然掉下了一塊灰塵,正好落在洪承疇的身上。
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則用手多次拍打落在自己身上的灰塵,範文程暗笑不止,随即告辭,并向皇太極彙報工作,他說:
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意思是說,洪承疇沒有以死明智的決心,他根本不會尋死,他對于自己破舊的衣服都極為愛惜,自然也會極為珍愛他的生命。
在此之後,範文程還建議皇太極對洪承疇施以優待,後來在親自接見洪承疇的時候,還脫下了自己的貂裘,披在了他的身上,洪承疇感激涕零,俯首稱臣,自此民族節氣蕩然無存。
洪承疇投降了,皇太極對他也是十分器重,洪承疇開啟了嶄新的人生,而大明則走向了滅亡。
我們仔細想想,範文程的說法确實很在理,如果一個人一心求死,怎麼還會在意身上的灰塵?
洪承疇這般屢次拒絕投降,或許隻是為了讓自己在投降之後有更多的政治資本罷了。
對此,您認同嗎?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等。
(圖網,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