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王棄用名将樂毅、龐煖、田單,卻以趙括為将,導緻長平之戰慘敗

作者:曆史沉澱的理性

趙國在長平之戰完敗,成為秦并天下的曆史拐點,後人多将趙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趙孝成王以趙括替代廉頗為主帥所緻。趙孝成王非得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是趙國缺少良将嗎?非也!其實,當時趙國的良将頗多,在這些良将之中任選一位統兵抗秦,都有獲勝的可能,最起碼不至于敗得那麼慘重。

趙王棄用名将樂毅、龐煖、田單,卻以趙括為将,導緻長平之戰慘敗

我們先了解一下長平之戰的經過。公元前262年,秦國軍隊攻取南韓的野王(河南沁陽縣)。秦軍占領野王後,截斷了南韓上黨郡(山西東南部長治附近)同南韓本土之間的聯系。南韓上黨太守馮亭見通往本土的歸路已絕,就以上黨投趙,求得趙的保護,趙國接受了上黨,并封馮亭為華陽君。由此,秦國與趙國發生了激烈的大規模戰争,即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國左庶長王龁率兵向上黨進攻,趙國派老将廉頗駐守長平(山西高平)。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将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比較大。廉頗根據敵強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決定采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略。趙軍在今長治縣八義鄉東坪、西坪駐兵,并在石後堡建立堡壘,扼守三關要道,與秦軍對峙。

因為廉頗據險堅守,尋機待變,秦國無計可施,又耗費良多,遂使出反間計,散布廉頗容易對付,而且有降秦之意,秦國真正害怕的是趙括。趙括是名将趙奢之子,雖熟讀兵書,但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又驕傲自大,不明真相者以為趙括是軍事奇才;趙王以及一些大臣對廉頗長期堅守不戰,國家靡費良多,也頗不滿意。故趙王立即用趙括代替廉頗。而秦國暗中用白起代替了王龁。

趙括統兵後,果然輕易出擊,秦軍佯裝敗走,暗地裡埋下伏兵。當趙軍追逐秦兵時,秦軍退入城内,同時又以一支部隊斷絕趙國糧道,另一支部隊則進擊趙國後方,将趙軍截斷在兩處。秦軍出兵襲擊趙軍,趙軍隻得臨時築起壁壘自衛,等待救兵。秦軍斷絕趙軍糧道,使趙軍被困。自七月至九月,趙軍四十六日無糧,因饑餓以緻人相食。趙括和趙軍無奈,隻得拼命突圍。趙括被秦軍射死,趙國軍隊瓦解,四十萬人向白起投降。投降後,白起竟然指令将這些降卒全部活埋,隻留下幼小的240人歸趙,以宣揚秦的聲威。

長平之戰爆發前,六國之中惟有趙國軍事實力尚強,成為秦國吞并天下的主要障礙。但長平之戰後,慘遭失敗的趙國已喪失與秦國軍事抗衡的能力,這意味着秦國吞并天下之勢已成,東方列國的滅亡隻是時間問題。

趙王棄用名将樂毅、龐煖、田單,卻以趙括為将,導緻長平之戰慘敗

從長平之戰的過程看,趙括确實沒有能力領兵抗秦。如果排除趙括為主帥,還有哪些人适合擔綱呢?其實,除了廉頗,比趙括優秀的人選還是有的。

1、樂毅,燕昭王時的名将,魏國名将樂羊的後裔。曾在趙國出仕,後因趙武靈王沙丘之亂而離趙赴魏,擔任大夫之職,待遇優厚,然适逢燕昭王黃金台求賢,樂毅出使燕國,因燕昭王厚遇,亦為實作自己的抱負,而留在燕國,并被任命為亞卿,一方面輔佐其振興燕國,一方面遊說列國,積極組織合縱伐齊。

在與趙、韓、魏、秦四國達成合縱之約後,樂毅被燕昭王任命為上将軍、被趙惠文王任命為趙相國,親自率領五國聯軍伐齊,并在濟西之戰中大破齊軍主力。此後其餘各國軍隊各自撤兵,惟有樂毅率領燕軍繼續滅齊,先後攻克齊七十餘城,最終攻克齊國都城臨淄,使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樂毅是以被燕昭王封為昌國君。

其時齊國隻餘莒城、即墨兩城未下,已是名存實亡,然而樂毅此時卻停止了強攻,把圍城部隊後撤到距兩城9裡的地方構築營壘,采取收買人心為主、軍事圍困為輔的政策,以期兵不血刃拿下兩城。然而,守城的齊人在田單的率領下始終堅守抵抗,使樂毅未能如願,其間又恰逢燕昭王病故,其子燕惠王繼位。這位新國君,在當年做太子時就與樂毅有沖突,這時見樂毅久攻宮和即墨兩城不下,便對樂毅産生深深的懷疑。齊将田單掌握這些情況後便巧妙加以利用,派遣間諜到燕國散布謠言,诋毀樂毅,行使反間之計。昏庸的燕惠王信以為真,派騎劫到前線替代樂毅,樂毅被迫交出兵權,出走趙國。田單抓住時機,大擺火牛陣,擊破燕軍主力,收複70餘座齊城。就這樣樂毅滅齊興燕的大業不幸功虧一篑! 劉向說:“燕昭王用樂毅,推弱燕之兵,破強齊之雠,屠七十城,而惠王廢樂毅,更代以騎劫,兵立破,亡七十城。”

樂毅的卓越軍事天才在伐齊戰争中得到了淋漓盡緻的表現,公元前279年入趙後受到了趙惠王的禮遇與重用,并曾于公元前282年統率趙軍攻伐魏國,攻取伯陽,被封為望諸君,終老于趙。

長平之戰爆發時,樂毅尚在趙國,但未被起用,是因為樂毅為客卿,趙王不放心,還是因為樂毅年邁無力統兵抗秦,抑或是趙王根本沒想到遠離征戰多年的樂毅?

趙王棄用名将樂毅、龐煖、田單,卻以趙括為将,導緻長平之戰慘敗

2、龐煖,曾是趙武靈王麾下有軍事才能的将領,沙丘之亂後,曾經與趙武靈王論兵的龐煖便銷聲匿迹了。至于他的去向,普遍的說法是随他的師傅隐居深山,潛心修學。直到半個世紀以後,龐煖才被趙悼襄王請出山,這時候他已八十多歲。

從此後的表現看,龐煖确有軍事指揮才能。龐煖先帶領趙軍打敗了燕軍,斬殺了曾經的好友、兵家代表人物劇辛,後統帥趙、魏、韓、楚、衛五國聯軍伐秦。五國聯軍在龐煖的指揮下,迅速收複秦國門戶壽陵,按照以往的打法,是繼續向西挺進,進攻函谷關。但龐煖吸取前幾次合縱伐秦都因為函谷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西進受阻、聯軍被迫散夥的教訓,沒有繼續向西挺進,而是采取大迂回戰術,繞道山西永濟,直撲函谷關後,向臨潼和鹹陽方向進擊。然而,秦國是軍事強國,以呂不韋為首的執政集團,面對氣勢洶洶的聯軍,決定重點打擊楚軍,因為楚軍遠道而來,屬疲憊之師,且楚為大國,影響力大,一旦擊敗楚軍,其他聯軍就會不戰自潰。呂不韋親率秦軍,迎戰聯軍,并集中精銳,突襲楚營。楚軍潰敗,聯軍紛紛退兵,列國最後一次合縱伐秦以失敗而告終。龐煖雖有速、奇、變之軍事謀略,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光杆司令還怎麼打仗,萬般無奈,也隻得黯然回返。

龐煖隐居期間,趙國經曆了許多戰争,尤其是規模空前的長平之戰,但龐煖都未被起用,可見趙王缺少識人的慧眼。

趙王棄用名将樂毅、龐煖、田單,卻以趙括為将,導緻長平之戰慘敗

3、田單,是齊國田齊宗室的遠房親屬,原本隻是齊國都成臨淄的市場管理者,乃無足輕重的小人物。然而,風雲際會,亂世出英雄。樂毅率五國聯軍隻用半年時間就連拔齊國七十餘城,僅有即墨和莒城沒有攻克。即墨大夫出戰身亡,即墨城群龍無首,因為田單“多智習兵”,被即墨人擁立為即墨城守将,希望他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田單也确有本事,以一連串的智謀奇計,終于成功複國。

田單在堅守,等待時機。他果然等到了時機,堅定支援樂毅的燕昭王去世了,與樂毅早有沖突的燕惠王即位了。于是,田單便派人去燕國實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為大将,并召回樂毅。樂毅深知自己回國的下場,便投奔了趙國。

之後,田單又以迷信的手法,讓燕軍相信有天神助齊,以沮燕軍;又以欺騙之言使燕軍割掉降者鼻子,盡掘即墨人的祖墳,焚燒屍骨,以同仇敵忾;又詐降以使燕軍懈怠。這一切完成之後,田單見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絕命反擊。

田單在即墨城中搜羅到一千多頭牛,給牛披上大紅絹衣,繪上五彩龍樣的花紋,在牛角上綁上尖刀,而在牛尾巴綁上灌好油脂的葦草,然後把葦草的末端點燃,趁着夜色,從預先鑿好的幾十個城牆洞中,驅牛奔出,五千名壯士緊随瘋狂的奔跑的牛身後。牛尾巴被火燎燒,牛群憤怒地奔向前方燕軍大營。燕軍大驚失色,看到這些奇怪的動物身上都是奇異的龍紋,碰到者非死即傷。加之,城中男女老少都敲鑼打鼓齊聲呐喊,響聲驚天動地。燕國軍隊驚恐萬狀,紛紛敗逃。齊軍趁勢殺死燕軍大将騎劫,一路向北追殺逃亡的燕軍,所過之地城邑紛紛叛逃燕國,再度歸順齊國。田單的軍隊越來越多,乘勝進軍,燕軍望風敗亡,一口氣逃到黃河邊,齊國失去的七十餘城都奪了回來。

戰國策中說,田單光複齊國後,受到齊襄王猜忌,于是趙國用三座城池,把田單換到了趙國。《史記•趙世家》也有,趙孝成王二年(公元前265年),田單為趙相。那時距離上黨之争僅僅兩年時間了。不過,趙王沒有重用田單統兵抗秦,即使廉頗被調回國,趙王也沒有考慮讓田單這位軍事奇才代替廉頗為帥。

趙王棄用名将樂毅、龐煖、田單,卻以趙括為将,導緻長平之戰慘敗

趙孝成王不谙軍事,任用樗材,亦無外交才能,注定趙軍在長平之戰慘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