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年代以前,每天賣五斤切糕一鍋杏仁茶,就能養活一家好幾口人

50年代以前,每天賣五斤切糕一鍋杏仁茶,就能養活一家好幾口人

天津小吃 炸糕

提起天津小吃,老牌的有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三絕”,而近年來天津人更青睐于嘎巴菜、煎餅馃子……其實還有很多風味小吃,繁難周折逾百年,有的幸存下來,更多的已然絕迹,或是少了從前的味道。

老天津衛南市三不管、鳥市、六合市場、道地外郭莊子、謙德莊、南門菜市、西頭灣子等地,都是普通小吃攤商的麇集之地;至于挑擔提籃,穿行于裡巷賣小吃的小販就更多了。油炸、烤烙、餡貨、稀食、甜食,一應俱全,有大路貨,也有細而精的小點心。

面茶,是天津特有的小吃,最早賣面茶的是清朝末年,在河北水梯子白衣庵胡同内有一家王記面茶鋪。20年代,在河北鳥市出攤賣面茶的楊玉昆,人稱“面茶楊”,很受歡迎。40年代,在南市三不管出攤的哈振波,做的面茶也很有特色。熬面茶,要先在鍋裡加水,撒鹽,扔裡頭幾瓣大料,半塊鮮姜,開鍋熬出香味後,把大料和姜撈出來,放糜子面熬成粥,改小火保溫。賣的時候盛到小碗裡,撒上軋碎的芝麻和香油拌的麻醬,可以撒兩層,主要是吃這個芝麻和麻醬的香味。

50年代以前,每天賣五斤切糕一鍋杏仁茶,就能養活一家好幾口人

早年間的小吃

早年間三岔河口有一家鋪子,店主叫傅金升,經營卷圈,字号是“傅記”。他家的卷圈形如半月,分葷、素兩種。皮是用原汁豆漿挑制的鮮豆皮。葷餡裡面有肥瘦斜刀肉絲、香幹細絲、水發寬粉皮、冬筍絲、口蘑細丁、時令蔬菜;素餡裡面有香幹細絲、水發細粉絲、綠豆芽、口蘑細丁等,用口蘑汁、料酒、鹽、花椒水、麻醬、腐乳調成濃汁,攪拌均勻。炸至外皮呈金黃色,趕熱吃,頭層皮酥脆,二層皮筋道,餡滑而不膩,香味撲鼻,葷的素的都好吃。

南市增興德的醬牛肉十分出名,鮮牛肉隻選肋條、胸口、腱子,因為這三個地方的肉嫩、不出絲。多加佐料,做五十斤牛肉要加五斤黃醬、三斤青醬、五兩香料面,蔥、姜、蒜共二斤,花椒、大料各二兩。牛肉先在淨水裡泡兩小時,下入湯稠味濃的老湯鍋,開鍋後下佐料,煮一小時,然後用小火煨六個小時。

還有一家醬豬肉,在北安道,字号叫“玉華齋”。用五花三層的肉,先擱涼水裡洗三遍,再用熱水洗三遍,把肉洗得幹幹淨淨,煮肉用老湯,湯越老,味越醇。肉下在鍋裡,多少兌上些水,然後下佐料,大料、蔥、姜、醬油,燒大火,大開大滾地煮一個鐘頭,接着用文火煨,叫鍋裡總是那麼“噗哧噗哧”地響着,一鍋肉最少要煮七個鐘頭,起出鍋來,肉像豆腐一樣軟。熱吃,順嘴流油;涼吃,筋道爽嘴。

50年代以前,每天賣五斤切糕一鍋杏仁茶,就能養活一家好幾口人

老果子鋪

遼甯路的馬記仁義館和南市的馬家館是連号,這家小館最出名的是燒麥。把面粉放在大面案上,一點兒一點兒的點開水燙面,随時用手搓面,别讓熱氣窩在面裡,這樣做出的燒麥皮吃着有口勁,還不粘。做燒麥皮要用“走棰”擀皮兒,兩手的勁頭得勻,壓出的面皮像荷葉,邊上薄,當中稍厚些。牛肉餡用的牛肉是肋條和上腦兒部位,用醬油找口,加蔥花、花椒水、白菜、香油,稍微一拌,吃着松散,肥嫩适口。

濱江道與遼甯路交口的老字号“森記稻香村”,是老天津人們最喜歡的南味小吃店,其中最有名的是熏魚和童子油雞。熏魚最好選青魚做,鯉魚、厚魚也行。把魚切成四分厚的一個個薄片兒,泡在醬油裡,天熱泡兩個小時,天涼泡四個小時。泡好了之後撈出來空幹,用大笊籬一片片颠到熱油鍋裡去熏,約三分鐘後撈起,泡在用糖、姜汁、料酒煮成的“魚酒”裡面,一兩分鐘後,就成了暗黑色、味道甜美的熏魚了。

做童子油雞,先得把雞收拾幹淨了,在淨水裡泡六七個小時,提出來空幹,下到老鹵缸裡泡十個小時,連鹵帶雞一起放到大鍋裡,鍋底加熱,燒到似開不開的程度,把雞撈出來,用瓢将浮在上面的油沫舀掉。等鍋開了,再把雞放回鍋裡,加黃酒、蔥、姜、大料、白糖,蓋好鍋,微火焖一個多小時,出鍋後味道香甜适口。

50年代以前,每天賣五斤切糕一鍋杏仁茶,就能養活一家好幾口人
50年代以前,每天賣五斤切糕一鍋杏仁茶,就能養活一家好幾口人
50年代以前,每天賣五斤切糕一鍋杏仁茶,就能養活一家好幾口人

80年代流動小吃攤

河北區中山路“明順齋”的“什錦燒餅”,用十種不同的餡各包在燒餅裡,甜餡有:澄沙餡、棗泥餡、紅果餡、豌豆花餡、白糖餡,鹹餡有:豬肉餡、蘿蔔絲餡、冬菜餡、大油餡、油酥餡。做起來比較複雜的是油酥燒餅,拿油酥當餡,二斤四兩面裡要用六兩油酥,這樣做出來的燒餅又酥又脆,吃着不膩人,成本也低。現在的市場上賣的油酥燒餅,沒有一家味兒正的。

老天津的點心、蒸食、燒餅子、糕幹,雖然都是小吃,但都很講究,沒有對付的。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生前回憶:“蒸食好的,比點心好吃,與一般家常面食不同味。”北門裡有一處“小蒸食”,并無門市,也沒有牌匾字号,老主顧才知道,每日供不應求,小細模子扣成各式花樣,面有水紅、淡黃等好幾種顔色,每種顔色的餡兒不一樣,有棗泥、山楂、豆沙等等,勝過“一品香”“桂順齋”的點心。

50年代以前,每天賣五斤切糕一鍋杏仁茶,就能養活一家好幾口人

天津蒸食

以前小吃的包裝也特别講究,幹果鮮貨要用蒲包兒,也就是蒲草編的軟簍兒,比如東門裡“老鄭記”糖炒栗子,包好之後,上面蓋一張或紅或綠紙的方形店簽,再用麻莖子——也就是麻的纖維絲縷做的繩兒,染成了紅色——捆紮結實。點心要用木頭盒子,木闆并不算薄,因為蓋子要能插進四壁闆上的“溝槽”裡,後來才有馬口鐵皮的盒子。如今小吃少了,這些講究也都沒了。

據說在50年代以前的天津,因為市場繁華,小攤小販每天賣五斤切糕、一鍋杏仁茶,就能掙來一家好幾口人的飯菜錢。是以天津小吃發展得種類繁多,也就不足為奇了。諸如蜂糕劉五色蜂糕、穆奶奶羊肉粥、七美香葵花子、十香烏豆、水晶年糕、缸爐燒餅、燒羊肉煨火燒、燴羊腸子、豌豆粥、雲豆餅等等,不下幾十種,雖然咱一樣也沒吃過,但是光聽名字就能感覺到味道絕對差不了,遺憾的是,這些都吃不上了。(文:何玉新)

50年代以前,每天賣五斤切糕一鍋杏仁茶,就能養活一家好幾口人

80年代百姓餐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