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個人的家族記憶,我母親的親表舅就是被抓壯丁帶去海峽對岸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回到了青島,還給當時生活都很窘迫的長輩親戚們每人帶了一個金戒指,這個記憶肯定還有别人也有,比如現在被稱為“教主”、娶了一個“外國名”媳婦的某演員,因為我說的這個親戚也是他家的親戚,後來我母親還在兩家共同的親戚後輩結婚時見到過“教主”本人的祝福。
青島是中國長江以北解放最晚的城市,比上海還要晚,因為當時本地還駐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兵,處理起來要比較麻煩一點。上海解放後,美國大兵先撤了,青島的國民政府人員和守軍分批全部撤到了海峽對岸,算起來,外圍有過激烈戰鬥,城市本身并沒有遭到破壞,青島基本屬于和平解放。
青島的這次“大撤退”,不包括政府人員,僅部隊就撤走了8萬多人,其中有3萬左右是臨時抓的壯丁,我母親家的表舅,我父親家也有一個親戚,都屬于其中之列,可見範圍之大。以至于後來高雄的小港還有一個專門的“青島村”,就在離台北101大樓不遠處,還坐落有一個叫“四四南村”的眷村,它是台北的第一個眷村,之是以叫這個名字,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前身——位于青島的四四兵工廠。千百個“眷村”裡,也生活着幾萬名青島撤退而來的年輕人,他們沒有經曆過什麼軍事訓練,他們沒有什麼立場,他們也沒有端槍上過戰場,可是從此他們就這樣無可奈何地生活在了異鄉的土地上。

“抓壯丁”現象在抗戰中是可以了解的,抗戰初期,很多熱血學生和其他有志青年在國民政府的号召下加入軍隊,走向戰場,他們和老兵們構成了抗戰的主力。到了抗戰中後期,國統區大幅萎縮,前方抗戰減員嚴重,義務招募的兵員陷入枯竭,很多普遍百姓也對未來的抗戰前景惶惶不安,甯肯安心過自己的小日子,缺少上陣殺敵的積極性,在這種背景下,“抽壯丁”成為兵員補充的最主要方式。
早在1933年國府頒布的《兵役法》中,就規定了“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和“孤獨子緩征”的征兵制,現實的操作過程遠沒有那麼理想,“賄賂”、“名額買賣”、“逃壯丁”現象屢見不鮮,尤其是到了抗戰最後期和後來的内戰中,由“抽”改“抓”,在交戰區和拉鋸區抓壯丁“補充兵員、提供勞役”,就成為一種最現實的操作方式,為此也飽受人民百姓的反抗和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