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的“抓壮丁”现象,是一场真实存在的国民记忆仅就抗战时期而言,山河凋零、国破人亡的背景下,如果不以这种“抽壮丁”的方式硬征了1200多万名补充兵员,抗战的结果可能更加残酷,甚至不可想象。毕竟,“志愿杀敌”、“毁家纾难”只是理想,而不是制度化的一种保障。

作者:历来现实

说说个人的家族记忆,我母亲的亲表舅就是被抓壮丁带去海峡对岸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回到了青岛,还给当时生活都很窘迫的长辈亲戚们每人带了一个金戒指,这个记忆肯定还有别人也有,比如现在被称为“教主”、娶了一个“外国名”媳妇的某演员,因为我说的这个亲戚也是他家的亲戚,后来我母亲还在两家共同的亲戚后辈结婚时见到过“教主”本人的祝福。

青岛是中国长江以北解放最晚的城市,比上海还要晚,因为当时本地还驻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兵,处理起来要比较麻烦一点。上海解放后,美国大兵先撤了,青岛的国民政府人员和守军分批全部撤到了海峡对岸,算起来,外围有过激烈战斗,城市本身并没有遭到破坏,青岛基本属于和平解放。

青岛的这次“大撤退”,不包括政府人员,仅部队就撤走了8万多人,其中有3万左右是临时抓的壮丁,我母亲家的表舅,我父亲家也有一个亲戚,都属于其中之列,可见范围之大。以至于后来高雄的小港还有一个专门的“青岛村”,就在离台北101大楼不远处,还坐落有一个叫“四四南村”的眷村,它是台北的第一个眷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前身——位于青岛的四四兵工厂。千百个“眷村”里,也生活着几万名青岛撤退而来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什么军事训练,他们没有什么立场,他们也没有端枪上过战场,可是从此他们就这样无可奈何地生活在了异乡的土地上。

历史上的“抓壮丁”现象,是一场真实存在的国民记忆仅就抗战时期而言,山河凋零、国破人亡的背景下,如果不以这种“抽壮丁”的方式硬征了1200多万名补充兵员,抗战的结果可能更加残酷,甚至不可想象。毕竟,“志愿杀敌”、“毁家纾难”只是理想,而不是制度化的一种保障。
历史上的“抓壮丁”现象,是一场真实存在的国民记忆仅就抗战时期而言,山河凋零、国破人亡的背景下,如果不以这种“抽壮丁”的方式硬征了1200多万名补充兵员,抗战的结果可能更加残酷,甚至不可想象。毕竟,“志愿杀敌”、“毁家纾难”只是理想,而不是制度化的一种保障。
历史上的“抓壮丁”现象,是一场真实存在的国民记忆仅就抗战时期而言,山河凋零、国破人亡的背景下,如果不以这种“抽壮丁”的方式硬征了1200多万名补充兵员,抗战的结果可能更加残酷,甚至不可想象。毕竟,“志愿杀敌”、“毁家纾难”只是理想,而不是制度化的一种保障。
历史上的“抓壮丁”现象,是一场真实存在的国民记忆仅就抗战时期而言,山河凋零、国破人亡的背景下,如果不以这种“抽壮丁”的方式硬征了1200多万名补充兵员,抗战的结果可能更加残酷,甚至不可想象。毕竟,“志愿杀敌”、“毁家纾难”只是理想,而不是制度化的一种保障。
历史上的“抓壮丁”现象,是一场真实存在的国民记忆仅就抗战时期而言,山河凋零、国破人亡的背景下,如果不以这种“抽壮丁”的方式硬征了1200多万名补充兵员,抗战的结果可能更加残酷,甚至不可想象。毕竟,“志愿杀敌”、“毁家纾难”只是理想,而不是制度化的一种保障。

“抓壮丁”现象在抗战中是可以理解的,抗战初期,很多热血学生和其他有志青年在国民政府的号召下加入军队,走向战场,他们和老兵们构成了抗战的主力。到了抗战中后期,国统区大幅萎缩,前方抗战减员严重,义务招募的兵员陷入枯竭,很多普遍百姓也对未来的抗战前景惶惶不安,宁肯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缺少上阵杀敌的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抽壮丁”成为兵员补充的最主要方式。

早在1933年国府颁布的《兵役法》中,就规定了“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和“孤独子缓征”的征兵制,现实的操作过程远没有那么理想,“贿赂”、“指标买卖”、“逃壮丁”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到了抗战最后期和后来的内战中,由“抽”改“抓”,在交战区和拉锯区抓壮丁“补充兵员、提供劳役”,就成为一种最现实的操作方式,为此也饱受人民百姓的反抗和诟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