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寒假,“鼠爸”在實驗室和小鼠一起過年

新華社哈爾濱2月9日電 題:這個寒假,“鼠爸”在實驗室和小鼠一起過年

新華社記者楊思琪、謝劍飛

一個鞋盒大小的琥珀色盒子裡,鋪滿一層約5厘米厚的楊樹刨花,散發着淡淡木香味。“這個叫籠具,就是小鼠的床了。”臘月二十八,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實驗動物平台,從業人員李永明如往常一樣忙碌。

小鼠是常用的實驗動物之一,在生命科學研究中應用廣泛,科研人員利用小鼠進行各類動物實驗。該平台自2019年投入使用,設有6間飼養室、3間實驗室,目前有約5000隻小鼠。因為負責小鼠飼養、設施裝置維護等工作,李永明和同僚被稱為“鼠爸”“鼠媽”。

走進一間飼養室,迎面而來的是一整牆的籠具,每個籠具上都挂有一張卡片,清晰記錄着小鼠的種類、生日等資訊。透過籠具,清晰可見活動的小鼠。

李永明介紹,這些小鼠體成熟後重達三四十克,有的是從國外引進,單隻價格超萬元,有的承擔着重要的擴繁任務,有的則是實驗結果最直接的呈現。

記者看到,實驗台上擺放着幾袋包裝各異的小鼠飼料,每包都标有姓名。“學校師生進行的實驗不同,對小鼠飼養的要求也就不一樣,飼養員會按照實驗要求進行喂養。”李永明說。

小鼠離不開人。觀測實驗裝置運轉情況,對溫度、濕度、壓差等進行記錄,一周給小鼠更換兩次籠具,添加飲用水和飼料,定期消毒……李永明說,實驗動物設施需要24小時連續運轉,全年無休,“今年除夕,正好我值班”。

晚6時,研究所學生王兆豐走進平台,送來一包小鼠飼料。作為神經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所學生,他的畢業論文是研究鋅離子對興奮性神經元的影響機制,需要對15隻至20隻小鼠投喂鋅含量較低的飼料。“‘鼠爸’‘鼠媽’很用心,大概一個半月之後,我就能對實驗資料進行分析處理了。”他說。

這麼多小鼠,換下來的用具去哪兒了?在平台洗消間,“鼠爸”胡曉峰正将污染過的刨花倒入垃圾桶中,将籠具放到清洗裝置中自動清洗。随後,再将清洗完的籠具、籠蓋、水瓶等分批次放入高壓滅菌鍋進行滅菌。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生命科學中心主任黃志偉介紹,随着生命科學發展越來越快,近年來高校基礎科研條件顯著提升,為代謝、惡性良性腫瘤、微生物與免疫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越來越多的重要科研成果從這裡誕生。

“我們就像一個螺絲釘,雖然不從事一線科研,做的工作很基礎,但希望盡己所能為科技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胡曉峰說。

來源: 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