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辰翁最著名的《憶秦娥》,提筆寫元宵節,落筆寫亡國,不忍卒讀

作者:詩詞曲精品庫

《憶秦娥》這個詞牌名,使用的是入聲韻,音節急促,适合表現悲涼凄苦的感情。因為這個詞牌隻有四十六個字的發揮空間,是以必須精心剪裁,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能把《憶秦娥》寫成名作的,可謂豪傑,宋末的愛國詞人劉辰翁,無疑便是這樣一個人。

劉辰翁最著名的《憶秦娥》,提筆寫元宵節,落筆寫亡國,不忍卒讀

劉辰翁下面這首《憶秦娥》寫于南宋滅亡之後,詞前有小序說:“中齋上元客散感舊,賦《憶秦娥》見屬,一讀凄然,随韻寄情,不覺悲甚”。這裡提到的“中齋”,是名族英雄鄧剡[yǎn]的号,他在宋亡後,“以義行”,劉辰翁在這裡交代的明白,鄧剡在上元節(即元宵節)聚會,客人散歸後,他寫下了一首《憶秦娥》贈給了劉辰翁,劉辰翁讀了,非常感動,于是回贈了一首和作,這便是此詞的寫作由來。

憶秦娥 劉辰翁 燒燈節,朝京道上風和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 百年短短興亡别,與君猶對當時月。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

首句“燒燈節”指的是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南宋非常重視元宵節,當這個節日到來時,會有五天的狂歡,比如在《夢梁錄》中便有關于元宵繁華的記載,“深坊小巷,繡額珠簾,巧制新裝,競誇華麗;公子王孫,王陵年少,更以紗籠喝道,将帶佳人美女,遍地遊賞;人都道玉漏頻催,金雞屢唱,興尤未已”;大詞人辛棄疾也為我們留下了“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繁華氣氛。

劉辰翁最著名的《憶秦娥》,提筆寫元宵節,落筆寫亡國,不忍卒讀

可是,宋亡之後的元宵節,卻隻有“朝京道上風和雪”,正逢元宵佳節,但是通往都城臨安的道路上,隻有風雪交加,到處都是凄冷的荒涼景象。詞人說的“朝京”是到京城去,用這樣的意象,其實正是表達了人們對于都城的懷念之情。

接着詞人又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變得更加凄厲了。現在風物依舊,可是人們再也不會到京城去了。相信昔日的繁華,在詞人腦海中記憶猶新,久久不能忘懷,詞人鋪叙昔日的繁華,當然不是為了享樂,而是對于故國深深地思念之情,是亡國後凄涼的呐喊之音。

劉辰翁最著名的《憶秦娥》,提筆寫元宵節,落筆寫亡國,不忍卒讀

上片主要是采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是卻并不明顯,因為詞人主要是在訴說今日的凄涼,可是今日的凄涼,不就是因為亡國造成的嗎?是以在上片的慘淡之中,其實是對故國濃濃地懷念之情。到了下片,詞人談到了友人鄧剡和自己。

“百年短短興亡别,與君猶對當時月”,前一句是感慨自己與友人在短短的一生中經曆了國家興亡的時期,現在唯一能夠有些安慰的,或許便是你我還是朋友,可以對着昔日的月亮抒發亡國之恨,月亮仍舊是那個月亮,可是國家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國家,當真是痛徹心扉。其實這兩句,隻不過是詞人一廂情願、聊以自慰的說辭而已,他越這樣說,亡國之痛就越深。

劉辰翁最著名的《憶秦娥》,提筆寫元宵節,落筆寫亡國,不忍卒讀

接着一個轉折,“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故國的月亮照在人間,照在泣血的遺民、白發的遺民之上,詞到此處,也結束在了深深地凄涼之中。

這首詞,雖然是元宵詞,但是沒有一點歡樂的氣氛,讀來悲怆之極,将詞人宋亡後的故國心理,抒發的淋漓盡緻,我們從詞中,可以看到劉辰翁那深沉的愛國之情、亡國之恨。這是劉辰翁的名作之一,也是南宋末年思想性較強,藝術性較高的作品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