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作者:小話詩詞

在南宋詞壇,劉辰翁是很重要的一位詞人。劉辰翁生活在宋末元初之際,他的詞作常常通過描寫時序節令的交替,四季景物的變換來寄托故土之情。

劉辰翁進士出身,曾有過短暫的仕途經曆,後來又做過江西九江濂溪書院的院長。由宋入元,劉辰翁回到故鄉,一直過着寄情山水、閑雲野鶴的隐居生活。

也正是在他隐居的時光中,他将全部的精力這段時間裡,劉辰翁創作了大量的詩詞以及文學作品,劉辰翁去世後,他的家人将他生前的作品整理裝訂起來,編為《須溪先生全集》。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如果将今存的劉辰翁作品與他生前的作品進行對比的話,儲存至今的仍然隻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因為從數量來說,今存的篇章有八百餘篇,其中詞作就有358篇,這一數量僅為他生前創作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是以這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劉辰翁在隐居期間創作了卷帙浩繁的文學作品。

劉辰翁是豪放詞的傳承者,他早年學習蘇轼和辛棄疾的豪放詞,既有對蘇辛詞派的發揚又有創新,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他的詞風對詞壇之後的創作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劉辰翁無疑是宋詞創作的多面手,但他對宋詞的另一個貢獻就是,他的詞作保留了許多前代詞人的原韻,這是什麼意思呢?換句話說,就是劉辰翁在宋詞的創作上,選取其他詞作的韻律,再用自己的文字去按律填詞,這也叫“和韻”。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原來詞作經過不斷發展,到了宋代,詞人們已經在晚唐五代的填詞方式上開拓性地總結出了許多創作方法,這不僅擴大詞的題材範圍,而且增強詞的藝術表現能力。這些創作方法,從類型來看,除了原創性很高的按譜填詞以外,主要還有和韻、集句和隐括等創作方法,宋詞的創作特點就是按譜填詞。

而“和韻”是宋代詞人進行詩詞創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所謂“和韻”,就是指依據所唱和詩詞的原韻來寫作詩詞。關于“和韻”的作品,其實最先出現于詩體中,後來才融進詞這一全新的文學創作領域中。

劉辰翁,無疑是和韻創作的高手,他不斷從前代詞人的優秀作品中汲取營養、尋求靈感,他的名詞《永遇樂·璧月初晴》,就是借鑒了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一詞的韻律。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劉辰翁在此前有一段自序:“餘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辄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這段序言大意是說:李清照因為收藏的金石書畫在南渡時流失殆盡,這件事情在寫《永遇樂》的時候仍然無法令她釋懷。當劉辰翁多年之後讀到李清照的《永遇樂》時,他感同身受,李清照的人生際遇讓他歎息不已,相似的際遇,讓他格外動容。

于是他用李清照《永遇樂》的韻律寫出了這首“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的《永遇樂》,這當然是劉辰翁的自謙之詞。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其實在劉辰翁的詞作中,這種“和韻”的詞作不在少數,其中有一首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他用南唐後主李煜的原韻創作的一首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劉辰翁是這樣寫的:

虞美人·用李後主韻

梅梢臘盡春歸了。畢竟春寒少。亂山殘燭雪和風。猶勝陰山海上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華風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誰唱春花秋葉淚偷流。

開篇兩句“梅梢臘盡春歸了。畢竟春寒少”,指明時間時間。臘梅入冬開花,花開之日多是瑞雪飛揚,是以人們多在雪後去欣賞臘梅,一睹臘梅在雪中開放的風采,是以人們也将臘梅稱作雪梅。臘梅花入冬初放,冬盡而結實,伴着冬天,故又名冬梅,“踏雪尋梅”說的就是雪中尋梅、賞梅的情景。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從劉辰翁開篇兩句所描述的情景來看,枝頭的梅花已然過了開花期,表明時節已是寒冬即将過去,春天即将來臨的時候。這時候的天氣很不穩定,時暖時寒,但是詞人認為再怎麼樣,春寒要比冬寒好啊。

從開篇自然、從容、淡定的筆調中,我們似乎可以感覺到在冬去春來的時刻,詞人的心情也是輕松舒暢的。或許是詞人經曆了漫長的嚴冬後,内心也是極其渴望春天的一抹暖陽的吧。

但是從接下來的兩句描寫中,我們可以感到詞人并沒有因為即将到來的春天而感到格外喜悅,這是為什麼呢?

先看詞義,“亂山殘燭雪和風”,亂山,是詞人居住的周圍環境,寫出周遭環境。殘燭,昏暗的燈光,映照詞人居住的室内環境。雪和風,又是房間之外的天氣狀況。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由此我們可以想到這樣的凄冷畫面:屋外風雪交加,皚皚白雪已經山林點綴成一個粉妝玉砌的世界,當視線回到詞人的居所内的時候,冷清的居所内隻有一支快要燃盡的蠟燭,昏暗的燭光成了居所内唯一的暖色調。這與居所内的其他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接下來的一句“猶勝陰山海上窖群中”,大意是說,即使是這樣凄冷的居住環境,已經要比當年在飄零寓居時的居所條件要好一點了。雖然此時風雪交加,室内冷冷清清,但至少詞人還有一個容身之所,當年可是連一個像樣的容身之所都沒有。

這句話隐含着怎樣的資訊呢?原來這與詞人的人生際遇是有關的。劉辰翁生活在宋、元之際,入元後,劉辰翁選擇了歸隐山林的生活,他定居于須溪之畔,并自号“須溪先生”。一開始的生活,肯定是很清苦的,因為一切都得從頭再來。是以結合劉辰翁的這段經曆,就不難看出,詞中所蘊含的資訊。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前文已經談及劉辰翁向前代詞人學習,用“和韻”的方式創作的事實。劉辰翁在隐居初期,曾用辛棄疾的《青玉案》一詞的原韻寫過一首詞,詞中有“今夜上元何處度。亂山茅屋,寒爐敗壁,漁火青熒處”的詞句。

這幾句大意是說:今夜的元宵節在哪裡度過才好呢?身處連山茅屋之中,面對着寒冷的爐竈破敗的牆壁,隻能觀賞那青熒的漁火了。

這首詞中,劉辰翁通過叙寫昔日臨安城元宵節的熱鬧景象,表達了淪落天涯,無以寄身的凄慘和愁緒。這裡有必要對劉辰翁的詞風稍作補充,正好可以與這首《虞美人》互相照應。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劉辰翁的詞屬于豪放風格,受蘇東坡、辛棄疾的影響很深,與蘇、辛詞有着一脈相承的聯系,詞作中往往表現出一種英雄失路的悲壯感情。這首《青玉案》拙樸無華,詞意凄婉,情調深沉,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來到詞作的下片,“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華風改。”過片二句,詞人面對日漸老去的容顔,不禁感歎時光的匆匆流逝。但令詞人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即使年華老去,他仍然筆耕不辍。

是以詞人對自己在清苦的生活仍堅持飽滿的創作熱情是很自負的,他對自己筆鋒未老的這一事實是很滿足的,因為此時的文學創作活動已成為劉辰翁生活中極其重要組成部分了。

其實從詞中的“華風改”三字還可以看出,自劉辰翁過起隐居生活後,他的詞風也為之一變,早年豪放磊落的詞風在經曆了時光的沉澱後。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在晚年的詞作中,劉辰翁在詞中寄寓了更多對自己人生際遇的觀照,在這首根據李煜的原韻而創作的詞作裡,他的感慨與李煜的“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的心路曆程是何等相似。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李煜在《虞美人》中是如何寄寓自身情感的: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是以,在結尾兩句,劉辰翁吟唱出了“醉中幸自不曾愁。誰唱春花秋葉淚偷流”。詞人的感慨也盡情地流瀉而出。形格勢禁的人生、清冷孤獨的生活或許在一場大醉後可以暫時忘卻。詞人心頭的苦悶或許在一場大醉後可以暫時找到一個安放的空間,但當酒醒後,詞人不得不再一次面臨現實的處境。

當他耳畔突然傳來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那哀婉的曲調時,詞人不禁潸然淚下,這催人淚下的旋律一下子擊中了詞人的軟肋。詞人的一生有太多的遺憾,有太多的未竟之業。

但不管怎麼樣,完整的人生,不能隻有盔甲,在盔甲之内,是被它保護着的、不被人輕易察覺到的軟肋。這個軟肋,隻有在不為人察覺的某一個瞬間,詞人才會去輕輕舔舐,才會輕輕觸碰,才會讓他有一個啜泣的空間。

豪放詞人劉辰翁,用深婉的文字寫下一首《虞美人》,讀來讓人動容

讀劉辰翁的這首詞作,不禁讓人回味:完整的人生,不僅需要盔甲,也需要軟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而有盔甲的人,會對這些不如意有抵抗力,不會太脆弱太畏懼太不堪一擊,也不會活得太委屈自己。但是一味地堅強,也是一件艱辛的事情啊。

我是小話詩詞,好詞共賞,佳作共讀。歡迎各位親愛的朋友、各位詩詞愛好者,來到小話的詩詞空間吧,和我一起徜徉在古典詩詞的長河裡,看那一朵朵驚豔了時光的浪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