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希臘哲學發展脈絡梳理(九)——柏拉圖和他的哲學思想(Ⅱ)

作者:金小钺

(接上章)

回憶說

用什麼方法,人可以将認識從想象階段提升到理性階段呢?認識的過程也被稱為“回憶說”。人的靈魂本來居住在理念世界,認識各種理念(真理),然而在靈魂進入身體後,由于受到了身體的誘惑,被遮蔽了對真理的認識。重新獲得隻能通過回憶。如何回憶?——學習。上一章在蘇格拉底的哲學中,我們提到學習是學習已知和未知之間的知識,你學習的東西你本來就已經知道,但是因為遺忘,是以要通過學習重新喚醒。柏拉圖并不完全否定感覺經驗,但是感覺經驗隻起到了媒介喚醒的作用,其并非知識的來源,回憶的也不是具體事物,而是理念。回憶就是不斷地轉頭、不斷地深入的過程,進而每次的學習都是對理念、真理的進一步的認識。柏拉圖的“學習”與唯物主義的“學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打個比方,你要學習“大于”這個理念,唯物主義者認為你在無數次經驗的重複(如8大于7、9大于8)之後,抽象出了“大于”的理念,柏拉圖則認為無數次的經驗學習隻是感官刺激,能夠幫助你重新回憶起你靈魂本就擁有的“大于”的理念。

古希臘哲學發展脈絡梳理(九)——柏拉圖和他的哲學思想(Ⅱ)

辯證法

由兩個經典理論,可以引申出柏拉圖的辯證法和政治理想。

“線段理論”中的理性是指最純粹的哲學範疇的知識,柏拉圖的辯證法就是在純粹的哲學範疇之間進行的邏輯推導。如果說愛利亞學派的辯證法還在于走極端、是一種消極的辯證法,那麼柏拉圖的就是全面的、綜合的、對立統一的、積極的辯證法。對于兩個對立的事物,他們不一定一真一假,也可能同真同假。比如“一是”,“一”就包含了“一”和“是”兩個概念,後面的“一”又包含了“一”和“是”兩個概念,如此延伸,最後“一”就不是“一”,而是多了。沖突如何解決?引入兩個對立事物的第三者,此第三者高于前述二者,使其在更高的次元上達到統一,即“通種論”。例如,動和靜兩相對立無法統一,如果引入“存在”,在“存在”的概念中,二者便可結合起來,存在既動又靜。在此,柏拉圖的辯證法依稀成為了黑格爾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源流。

古希臘哲學發展脈絡梳理(九)——柏拉圖和他的哲學思想(Ⅱ)

理想國

洞穴理論除了講述人們獲得真理的過程以外,還有其他内涵:如絕大多數人對理念的認識停留在感覺世界,由于知識多少、深淺的差異,人和人之間也蘊含了等級的差别。柏拉圖據此闡述了他的政治理想:既然大多數人沉溺在感覺世界中無法認識真理,而隻有被稱為“哲學家”的極少數人才能達到理念世界,國家當然應該由掌握真理的那一小部分人來統治,是以一個國家的國王隻能由哲學家來充當。他在《理想國》中将一個國家比作人的靈魂,人的靈魂由三部分組成:欲望、精神和理性,每個部分要達到自己的“善”,也即分别達到節制之德、勇敢之德和智慧之德,一個人才算達到了全面的德性。柏拉圖的政治理想建立在如上的倫理學之上,國家中的勞動者代表了欲望,他們需要達到節制,保衛者代表了精神(意志),他們需要達到勇敢,隻有統治者代表了理性,他們需要達到智慧,這樣,一個國家才算是一個正義的國家。當然,古希臘對正義的了解與今日不同,古希臘人認為,正義,便是每個事物按照自己本性得到發展,各司其職,整體就達到了正義。柏拉圖認為,真和善的統一還不夠,還需要将權力統一起來。柏拉圖也曾在現實世界中嘗試建立他心中的理想國,可是黯然而歸。理想國的理論在如今衆人看來确實足夠“理想”,但他的财産共有等思想在近兩千年後成為了共産主義的源頭。

––––––––––––––––––––––––––––––––

本系列主要參考資料:

趙林、鄧曉芒的西方哲學史課程;

samuel enoch stumpf, james fieser 《西方哲學史》;

柏拉圖對話錄選:《歐梯佛洛篇》、《申辯篇》、《克裡同篇》、《斐多篇》、《理想國》等;

其他不斷增加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