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師的視訊号更新啦
主題:人活着最應該追求的三樣東西
歡迎您關注留言喲~

我想談談愛,因為有認為它們彼此包含的哲學家把愛當作人類的最高價值。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精神合而賦予愛以神秘的意義。對這一字眼的聯想也給予其一種比純粹的善更令人激動的情感。比較起來,善略微有些乏味。
但愛有兩層含義,純粹而簡單的愛,也就是性愛:以及愛。我認為即使是柏拉圖也沒有确切地将二者區分開來。在我看來,他似把伴随性愛而來的狂喜、權力感和増強的活力感歸屬為另外一種愛,他稱之為天堂之愛,而我更喜歡稱之為慈愛借此,以世俗之愛無法根除的罪惡感染它。因為愛會消逝。愛會死亡。人生的重大悲劇不在于人會消亡,而在于人不再去愛。
生命中并非最小、然而小有幫助的一樁罪惡就是,你愛的人不再愛你。拉羅什福科發現在兩個夫妻之間,有一個人愛對方,而有一個讓自己被對方愛,于是就把這種不一緻放入一條箴言中,他認為這樣的不一緻必定會永遠妨礙人們在愛中獲得完滿的幸福。
盡管很多人憎惡這一事實,盡管他們憤怒地拒絕接受,但愛無疑依靠于性腺的某些分泌物,這是确定的。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性腺并不會持續無限地受同樣物體的刺激,并且随着年齡的增加性腺會衰退。
人們在這一事件上非常虛僞,不願面對事實。他們欺騙自己說,當他們的愛衰減為自己所描述的堅實而持久的感情時,他們會滿足地加以接受。就好像感情和愛有什麼關系似的!感情是由習慣、利益一緻、友善和陪伴的需求創造出來的。它是一種安慰,而不是一種興奮。
我們是變化的生物,變化是我們呼吸的空氣,那麼我們最強烈的一種本能可能免受法則的規約嗎?今年的我們和去年的我們不同,我們愛的那些人也是如此。如果變化着的我們續去愛一個變化了的人,那是愉快的偶然。
多數情況下,我們自己也已經不同,但還是會以不顧一切然而悲慘的努力去在一個不同的人身上愛一個自己曾經愛過的人。隻是因為當愛抓住我們的時候,愛的力量似乎如此強大,以至于我們說服自己它會持續到永久。
當愛平息時,我們羞愧,并且因為受到了欺騙,我們為自己的軟弱責備自己,然而我們應當接受,心的變化是我們人性的自然結果。人類經驗引導他們以混雜的感情去看待愛。他們懷疑它。他們詛咒愛和稱贊愛一樣頻繁。為自由而掙紮的人類靈魂,除了短暫的瞬間以外,把愛所要求的忍讓順從看作恩典的失落。它帶來的幸福可能是人能夠得到的最大的幸福,但愛極少極少是純粹的。愛所寫下的故事通常都有個悲傷的結局。很多人痛恨它的力量,憤怒地乞求從它的重負中解脫出來。他們擁抱自己的鎖鍊,但因為知道它們是鎖鍊,是以也憎恨它們。
愛不總是盲目的,但很少有什麼事比全心全意去愛一個自己知道并不值得去愛的人更加悲慘了。但慈愛并沒有染上愛那不可救藥的缺點一短暫。它并非全無性的因素,這是事實。它就像跳舞,人們是為了韻律動作的愉悅而舞蹈,而不必希望和自己的舞伴上床;但當這麼做不會遭人厭惡時,和舞伴上床也算是個不錯的活動。在慈愛中,性本能得到了升華,但它也把本身溫暖的成分和充滿活力的能量賦予了慈愛。
愛是善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賦慈悲于善所包含的較嚴厲的特質,并且使得踐行自我控制、自我節制、耐心、紀律和忍耐這些較小的美德稍微不那麼困難,這些都是善當中消極且不特别令人興奮的元素。善似乎是這個表象的世界裡,唯一可以宣稱其本身就是其目的的價值。美德是它自己的報賞。得出這麼普通的一個結論讓我羞愧。我本能地追求效果,本該喜歡以某種驚人而沖突的宣告,或是我的讀者會輕笑着認為是特色的玩世不恭,來結東自己的作品。似乎我沒有比能在任何習字簿上讀到、在任何講道壇上聽到的更多的話要說。我轉了一大圏發現所有人早已知道的事情。
節選自《讓靈魂舒服一點》
品味人生的美麗與哀愁
李晶晶老師作為演員深得國際衆多歌劇大師推崇,是一位獲得多項國際大獎的著名歌劇藝術家。她看上去就像一位鄰家小妹妹一樣的乖巧可人,而如此外表下,卻又藏着表演藝術家無限的表現力和張力。
為了給大家呈現最完美的聽課體驗,晶晶老師親自精心挑選世界最好版本的音樂曲目,穿插于劇情的始終供大家欣賞。她會深度剖析音樂,劇情,人物、時代背景,作曲家的奇聞轶事等等好玩的東東,以一位80後的年輕藝術家和活躍在歌劇舞台上的一線女演員的視角來調侃西方“嚴肅”的歌劇,怎麼會乏味呢?一邊聆聽優美的詠歎調,一邊了解音樂背後的動人故事,你會不會當場愛上歌劇?
今日好書推薦
《藝術啟蒙 懂名畫的孩子有氣質》
看并且驚喜,這就是藝術,一切藝術都存在于感覺和心情的這種直接性之中。
面對藝術作品,外行很容易不自信,謙稱自己不懂。畢加索對這樣一個謙虛者喊道:“不懂?你是要看懂啊!”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包含53位中外巨匠級藝術大師、218幅世界經典傳世名畫、18座世界著名博物館,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藝術流派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從書中讓孩子感受到繪畫的一路成長,滿足孩子對藝術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