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鴻祎
7月16日消息,今天早上360剛剛宣布私有化完成、自美國紐交所退市之後,下午在上海科技館的一場論壇上,周鴻祎與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探讨了中國現在在智能硬體、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創業趨勢和創業空間。周鴻祎認為,智能硬體現在還有到“爆發的點”,但是現在已經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他自己之前“硬體免費”的思路是有問題的,硬體賺錢才是合理的。
周鴻祎說今年夏天在美國,他和一些vc、人工智能專家進行了交流,也考察了一些美國的創業公司,他發現中國很多公司已經變得唯體量、唯規模、唯收入,甚至是唯估值論,而不再注重自身做什麼事。而現在的美國,已經基本上沒有什麼人談“獨角獸”的概念了。
中國智能硬體産業被忽悠了
談到物聯網、智能硬體等,周鴻祎認為雖然這一兩年,很多智能硬體方向的創業公司做的都不算特别好、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iot(物聯網)仍然是一個趨勢。智能手機經過20年的發展,最近這五年手機市場才火起來。iot的概念出現隻有三四年的時間,現在還沒有到爆點,但還是在正确的路上。
不過周鴻祎在談到自己做智能硬體的經驗的時候,對自己一點都沒有“口下留情”。他說中國智能硬體産業被一些包括自己在内的著名業内大忽悠給“忽悠”了,現在他自己也在反思智能硬體應該怎麼走。此前智能硬體被一種比較浮誇的想法推動着,夢想像軟體一樣擷取海量的使用者,在使用者基礎上建立新的網際網路模式。手機這樣的完全以手機應用内容為驅動的裝置或許可能在這條路上走得通,但是很多其他的智能硬體不具備這個條件。
360自己也做了不少失敗的産品,周鴻祎總結道,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做的産品沒有需求。與背後人工智能的服務結合在一起的硬體才配叫智能硬體,否則就是一個能聯網、加了作業系統的傳統硬體。
網際網路不是萬能的,硬體免費有問題
做一個硬體還是要給使用者創造硬體本身的價值。周鴻祎說自己以前也是做“免費軟體”出身,以前也鼓吹過硬體免費,但是現在他認為這個模式有兩大問題:
第一是硬體産業價值規律和軟體不同,硬體成本高、開發時間長,對于物流、倉儲、供應鍊、營銷能力的挑戰都是非常不一樣的。
第二是使用者基數的意義不同。硬體賣幾十萬、幾百萬,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可是如果做網際網路業務,這個使用者基數基本可以忽略。
是以周鴻祎認為很多公司把硬體本身的體驗丢掉之後,盲目地覺得通過廉價甚至免費的硬體擷取使用者,最後得到大資料、變成網際網路服務,這個邏輯隻能用來騙vc。以自動駕駛為例,辛苦苦花了那麼多年做出一個汽車,就指望天天坐進車就開始狂播廣告,這種模式是有問題的。汽車應該賣錢、賺錢,而不是說低價出售,最後通過裡面的網際網路服務加值。“我認為網際網路不是萬能的。”周鴻祎表示。
硬體賺錢為什麼合理
“在未來我認為軟體免費仍然會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硬體賣的越多虧的越多,這個在商業邏輯上是不成立的。軟體做一個東西的成本是固定的,使用者越多,這個公司的成本是越少,是以是不一樣的。随着你免費的規模,邊際成本是在持續下降還是在上升?這個是不一樣的。”周鴻祎在演講中還是認為硬體賺錢其實是非常合理的,理由有三個:
1.在你沒有到達一定的使用者規模之前,你沒有建立你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之前,你的硬體如果能夠給使用者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你理所應當要從硬體賺到錢。如果大家都覺得硬體不賺錢,都去奔着幹app。就會出現很可笑的一件事,有的公司故意把硬體做的很難使用。比如:做一個水杯。對不起,喝水之前得先拿手機。
2.消費更新。如果最後我們都講“純屌絲經濟”,最後大家都不賺錢。最後會成為一個什麼問題呢?你就會去擠壓整個産業鍊的上下遊。當很多公司鼓吹硬體免費的時候,擠壓上下遊的時候,你不能建立一個良性的商業模式,怎麼投入新的東西做你的事情。
今天很多晶片公司非常難受,上遊廠商的擠壓,導緻他做晶片越來越不掙錢。如果整個上下遊最後硬體都不賺錢,整個傳導下來。我們再談什麼“中國制造”,不最後又成了代工的概念嗎?你用什麼去搞專利呢?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深層的問題。
3. 我也到oppo和vivo線下店看了一下,我發現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今天産品的功能越來越細分,當消費者越來越有了自己的所謂“消費的品位”,就是“對于體驗的追求”、“消費的更新”的時候,你會發現光在網上看到一些簡單的介紹,消費者是不足以下決心拍賣做購買的決定。這時候線下一對一的溝通是非常的重要。消費者親自把手機拿在手上這種把玩和打量,這種問題不是網際網路上放一個“特價銷售”就能解決的。
回過頭來講,未來很多智能硬體産品,不是簡單的放在網上低價就能夠銷售出去,需要使用者去體驗、需要使用者去判斷。這時候你可能就會發現,光靠電商是不夠的,可能依然需要線下的銷售。
“總之,隻要給足夠的時間,未來智能硬體和網際網路的結合,未必是今天所設想的這麼一種模式。”周鴻祎表示。
給人工智能潑一盆涼水
在論壇的最後,周鴻祎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問題。他說人工智能可能會變成2016年、2017年的“o2o”。
周鴻祎認為,“深度學習”并不是真正意義上說能夠産生什麼機器意識或者機器自主。比如:圖象識别、語音識别等方面,你能給出大量資料素材,但是在自然語言了解的方面,大家都覺得它會是一個有力的武器,但是還沒有取得在計算機視覺方面那麼大的突破。
但是對于“消費級機器人”,周鴻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悲觀。“目前機器人在真人意圖了解方面,我覺得還有很大的差距。還有機器人的動作,因為要能走能抓都能做起來,不是短期内在三五年内能夠看到爆發的産業。但科學家對此還是很有信心,認為在十年左右的次元來看,應該是有機會的。”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