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糾結的宋朝: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的得與失

作者:曆史這樣說

宋朝是這兩年的熱門王朝,無論是《清明上河圖》為代表的市井風貌,還是《千裡江山圖》裡的壯闊無邊,都讓人充滿了向往。

那麼,普通人如果想了解宋朝,但又沒有耐心去啃《宋史》等古籍,應該選擇哪本書呢?筆者推薦四川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張邦炜的《兩宋王朝史》,本書以理性平和的格調、濃淡相宜的筆觸、豐贍翔實的内容,鋪展開兩宋320年、18個皇帝波瀾起伏之畫卷。

糾結的宋朝: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的得與失

宋朝最重要的兩位皇帝,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兄弟。

趙匡胤是開國皇帝,他在擔任後周重臣的父親趙弘殷基礎上,更進一步憑軍功成為後周世宗柴榮的紅人;弟弟趙光義則因娶了重臣符彥卿的女兒,成為柴榮的連襟,這也讓趙家跟後周皇室的關系更近了;作者張邦炜認為,正是因為這層關系,柴榮才因“點檢作天子”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解職後,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

但柴榮不知道的是,趙匡胤早就通過自己的親朋故舊,掌控了很大的權力;柴榮英年早逝後,後周恭帝柴宗訓和符太後孤兒寡母根本不是對手,趙匡胤借出征遼國的機會,在趙光義、趙普等人的支援下,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推翻後周建立宋朝。

糾結的宋朝: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的得與失

通過“杯酒釋兵權”和“後苑罷節鎮”等舉措,趙匡胤将功高權重的将領們解除兵權,進而消除了王朝颠覆的隐患;内部穩定之後,趙匡胤采納趙普等人的意見,“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先後征讨荊湖、後蜀、南漢、南唐等勢力,基本上完成了統一。

趙匡胤還對宰相的權力進行了削弱,同時防止外戚幹政,初步建立了文治和武備的局面,但還是不失尚武之氣。

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趙匡胤突然駕崩,雖然他有兩個成年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但皇位卻是趙光義接的。

糾結的宋朝: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的得與失

這段公案千年來衆說紛纭,有“燭影斧聲”“金匮之盟”等說法,莫衷一是;作者張邦炜認為,雖然趙光義在哥哥趙匡胤生前擔任晉王、開封府尹,是皇位繼承人的标準人選,但畢竟沒有被明确,而且宋皇後當時讓太監王繼恩去找的是趙德芳,說明她心中的繼承人是趙匡胤的兒子,但王繼恩卻去找了趙光義,趙光義搶先進宮,有了既成事實。“金匮之盟”是趙普一家之言,而且是很多年後才提出來,當事人都已經去世,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趙光義急着改年号,逼死兩個侄子、弟弟趙廷美等潛在對手,都是非常不正常的表現。

不過,從趙光義稱帝後的作為來看,他是最合适的趙匡胤接班人:先是逼迫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納土歸降,接着攻滅北漢,完成一統;但遺憾的是,在北伐遼國失敗後,跟趙匡胤放棄西南一樣,趙光義也放棄了幽雲十六州,導緻有宋一代很被動。

總體來說,《兩宋王朝史》既具言而有征的史學底色,更有總攬全局的史家視野,在勾勒一代大勢時兼顧生動的細節,在回放曆朝大事時摹繪關鍵的人物,論史卓有識見,行文暢達雅健,融鑄學術性與可讀性于一爐,在宋史入門中洵為深淺相宜而繁簡得體的一流讀物,非常值得賞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