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子興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為何朱元璋殺其後人,令其斷子絕孫?

朱元璋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還是其嶽父郭子興為其所取的,名元璋,字國瑞。

郭子興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為何朱元璋殺其後人,令其斷子絕孫?

朱元璋是草根出生,他出生在元末濠州的一個清貧人家,為地主家放牛,直到朱元璋少年時期,濠州發生饑荒,朱元璋父母、兄長皆死剩朱元璋和其二哥二人,在逃難的過程中,朱元璋與兄長嫂嫂和侄子走散,跑到皇覺寺當了十五天的和尚,再後來,寺廟糧草不濟,遣散了僧侶,朱元璋開始雲遊四方整整三年。

三年後,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覺寺,此時他收到了童年玩伴湯和的一封信,原來湯和加入了郭子興農民起義的隊伍,在湯和的邀請之下,朱元璋找到了郭子興,他的命運,從此時開始出現了轉機,此時朱元璋二十五歲,是個年輕有為的年紀。

郭子興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為何朱元璋殺其後人,令其斷子絕孫?

因為朱元璋的骁勇善戰,膽識智慧過人,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郭子興不僅僅将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朱元璋,還對朱元璋委以重任。

根據資料記載,郭子興的父親,本是個算卦的,郭子興的父親,娶到了當地的富家千金,得到了一大批财富,郭子興父親逝世之後,郭子興繼承了父母的财産。當時正值農民起義高漲時期,郭子興便用這筆家産,招兵買馬,以千人的兵馬,占領了朱元璋的老家濠州,成為了一方勢力。

而當時的農民起義中,韓山童是率先發起的,韓山童的隊伍,頭裹着紅毛巾,是以起義軍被稱為“紅巾軍”,而韓山童則被稱為“明王”,除了明王外,便是各自發展起來的五大起起義軍将領,除了郭子興之外,還有周德興、郭英、趙均用和彭大。

其中,在瓜分勢力範圍時,出現了内鬥,趙均用與郭子興的關系是最差的,而彭大與郭子興則是鐵哥們,趙均用甚至綁架了郭子興,對郭子興進行毒打,要除掉郭子興,得知這個消息後,朱元璋與彭大聯手救出了,急忙救出了郭子興。

郭子興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為何朱元璋殺其後人,令其斷子絕孫?

郭子興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而朱元璋對郭子興,則有救命之恩。朱元璋決定,暫時退出紛争,自己另辟蹊徑,憑借着當年朱元璋在郭子興麾下立下的聲望,召集自己童年時的玩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人,朱元璋集結了一批兵力,攻下了滁州,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方勢力。

幾家歡喜幾家愁,就在朱元璋成勢之時,郭子興則被紅巾軍孫德崖等人聯手排擠,走投無路的他,隻能率兵來滁州投靠朱元璋,真是風水輪流轉。

面對前來的嶽父郭子興,朱元璋二話不說,立馬交出兵權。

郭子興骁勇善戰,但是枭雄,不是英雄。郭子興生性多疑,在濠州時,遇事常聽朱元璋的計謀,當問題解決後,又聽信讒言,疏遠朱元璋,到了滁州時,郭子興還是死性不改,對此,朱元璋隻能是更加謹慎。

郭子興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為何朱元璋殺其後人,令其斷子絕孫?

當郭子興的大軍攻取和州後,與昔日仇人孫德崖大軍展開惡戰,郭子興大軍生擒了孫德崖,而朱元璋同時也被孫德崖軍隊俘虜,為了營救朱元璋,郭子興放走了孫德崖,雙方算是交換人質。

郭子興對孫德崖恨之入骨,對此心中悶悶不樂,郁郁而終,葬于滁陽。

根據《明史》記載:“子興三子,長子前戰死”,也就是說,郭子興的長子,戰死得早,甚至史料都沒有留下名字記載,是以,郭子興死後,其活着的兒子就隻有二子郭天叙、三子郭天爵。

郭子興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為何朱元璋殺其後人,令其斷子絕孫?

而郭天叙與郭天爵兩兄弟,心中早已經埋下了對朱元璋的怨恨,當年朱元璋投靠郭子興時,深受郭子興的賞識,既是郭子興的得力幹将,還是郭子興的女婿,郭天叙兩兄弟害怕郭子興将衣缽傳給女婿,其中,郭天叙耳根子軟,聽信了讒言,對朱元璋更是懷恨在心。

郭子興病逝之後,朱元璋因為聲望,在衆人的擁護之下,果然成為了掌軍人物,郭天叙為了奪回權力,使盡了陰謀詭計去陷害朱元璋,為此,朱元璋并不願意與郭天叙展開内鬥,忍讓提防着郭天叙。

郭天叙在攻打江南重鎮集慶時,因為叛徒陳埜,戰死沙場。終于攻破集慶後,明王韓山童之子,小明王韓林兒,卻任命朱元璋為平章政事,任命郭子興三子郭天爵為中書右丞。

因為朱元璋被任命的等級高于郭天爵,同時攻破集慶時,郭天爵兄長郭天叙付出了生命,再者,認為自己才是郭子興的繼承人,舊愁新恨交集在一起,郭天爵心中更是憤憤不平,他設謀企圖直接殺掉朱元璋,以此來奪回權力,後來事情敗露,郭天爵被朱元璋處死。

史料中也記載道:“天爵失職怨望,久之謀不利于太祖,誅死,子興後遂絕”長子戰死、次子戰死,三子被朱元璋處死,“子興後遂絕”意思便是郭子興斷子絕孫。

郭子興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為何朱元璋殺其後人,令其斷子絕孫?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遙想當年,對郭子興的恩情念念不忘,在洪武三年,朱元璋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并且為郭子興建廟,免去郭子興當年鄰居的賦稅徭役,讓一位姓宥的鄰居,世世代代為郭子興守墓。

又過了十三年,于洪武十六年,朱元璋手書郭子興的光輝事迹,并令太常丞刻在石碑上,已作紀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