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美國政府扣留的錢學森發出這封求救信,輾轉三大洲才得以“回家”……

作者:上觀新聞

擔任錢學森秘書長達27年、也是錢學森書信主要編者的塗元季說,錢老的書信蔚為大觀,“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軍事科學、行為科學、地理科學、建築科學和文藝理論等11個大部類……也涉及暫時還不能進入錢學森這個科學體系的大量經驗性知識,以及所有這些科學知識最後提煉上升到哲學層次的理論,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過渡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11座橋梁,即自然辯證法、唯物史觀、數學哲學、系統論、認識論、人天觀、軍事哲學、人學(原稱‘社會論’)、地理哲學、建築哲學和美學。還有大量反映錢老的科學精神及科學品德、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方面的内容,甚至有他感悟的人生見解和人生哲理”。

書信在我國據說萌芽于殷商時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有向都城報告“方國”入侵的“邊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部書信史,其實是中華兒女可歌可泣的生活史和發展史。文人以寫作為職業,書信也明顯多于常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幾位大家,同時也是書信巨匠。魯迅、巴金、沈從文、傅雷等,均是寫信很多的作家。在錢學森這裡,則是大科學家寫信。

從1935年8月到美國,1955年9月離開,他在美20年期間的書信,後來得到集中出版的僅有2封(即1938年6月7日緻清華大學校長辦公處和1955年6月15日緻陳叔通的信)。原因一是當時寫信一般不留底稿;二是年代久遠,儲存不易;三是身處異國,物是人非;四是已出版書信集未收英文信件。另外,錢學森于1950年9月被美國政府拘留,後保釋,直到1955年9月登上“克利夫蘭總統”号輪船回國,其中的5年時間一直處于被軟禁和遭管制狀态,每月必須到當地政府移民局去進行一次登記,以表明未離開管制所劃定區域,如離開當地外出要經過準許。故而,他自然也不會寫多少信或者留下多少信了。即便我們現在所見的緻陳叔通信的發出,其過程也十分曲折。

被美國政府扣留的錢學森發出這封求救信,輾轉三大洲才得以“回家”……

年輕時的錢學森

錢學森緻陳叔通的這封信寫于1955年6月15日,收載為《錢學森書信》一書的首封,表達了錢學森急盼回國的願望,“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錢學森在1950年就準備回國,但在離境一刻卻被美國政府無理軟禁管制,既要“驅逐出境”,又不準離境。錢學森在等待機會的到來,這一等就到了1955年。錢學森在報紙上看見“中美交換被拘留人”“中國學生願意回國者皆已放回”等消息,這既說明回國有了一線生機,也讓他擔憂其背後可能包藏着美國政府的假表态和真阻撓。一天,在送來的菜籃底墊着的一張中文畫報上,錢學森看到了北京天安門廣場慶祝五一勞動節的報道。在拍攝内容為觀禮台上中央上司的照片中,他與夫人蔣英看見了一個熟悉的人———陳叔通。這是他們早已認識的“太老師”。錢學森即用繁體漢字豎排寫下了給陳叔通的信,告知真實情況,“我政府千萬不可信他們的話”,還附了一張《紐約時報》的報道。然後寫好信封,位址是父親在上海的住址。然而,此信不可能直接寄出,蔣英便給在比利時的妹妹蔣華寫了一封信,把給陳叔通的信夾在其中。蔣英用左手模仿兒童的筆迹寫上給蔣華信的位址。為擺脫跟蹤,他們到一個人頭攢動的咖啡館時,乘跟蹤人員不備,把信丢入郵筒。蔣華收到書信後,從比利時再寄給上海的錢鈞夫(錢學森父親)。對于錢學森的回國,周恩來後來說,中美大使級會談還是有一項成果,那就是換回了錢學森。

被美國政府扣留的錢學森發出這封求救信,輾轉三大洲才得以“回家”……

“求救信”内容

後面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新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航天科學技術甚至今天的載人航天工程,均得益于錢學森和他播下的種子。因一封信而對中國當代史産生如此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信産生的過程又如此迂回曲折,不禁令人想起蘇武牧羊而以鴻雁傳書的故事。一樣的身陷囹圄,一樣的矢志不移,一樣的歸心似箭,一樣的輾轉跋涉。千年書信文化之傳承,承載着赤子之心,每每讀來不能不為之感動、感慨。

在搜集錢學森書信的工作中,因寫信人長期從事保密工作,有些信涉密而不能公開。還有一件對收集書信影響較大的事,是王壽雲先生1997年的意外去世。他曾擔任錢學森秘書達17年,在他擔任秘書期間,由于無影印機,錢學森發出的信多是抄寫留底。這一個階段的書信狀況成了一個謎團。如此統計下來,已收集到的錢學森書信有6000多封,但估計他一生寫信在7000封以上。文學家和政治家作為書信大家并不罕見,而科學家為書信大家者則極少出現,原因當然在于文學家和政治家往往喜歡并擅長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訴諸文字,而其社會知名度和人群接觸面也遠較一般科學家廣泛。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科學家的錢學森,生産如此多的書信,更顯珍貴。

被美國政府扣留的錢學森發出這封求救信,輾轉三大洲才得以“回家”……

毛澤東同志接見錢學森

錢學森從學生時代起就十分熱愛文學藝術,對形象思維有着深入探索。他早年畢業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留美期間研究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工程控制論等,取得豐碩成果。其《工程控制論》一書已成為控制論領域的經典著作。回國以後,錢學森十分善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潛心研究系統論,是我國系統科學的開創者。正是由于錢學森具有紮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長期的重大工程實踐經驗,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素養,因而其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極強,對各門學科理論的見解極富科學色彩,可以說在學術思想上獨樹一幟,特色十分鮮明,為許多人所稱道。王元院士便回憶說“錢學森對數學情有獨鐘”,給他寫的信“大約有10封,這些信我都交給了中國數學會,作為曆史檔案儲存”。阮祥新與錢學森之間“以信函探讨學術技術問題達30多次”。周肇基教授回憶說,“1988年11月21日,錢老給我寫來了第一封嘉勉信”,“從此開始了我們師生的長期的書信往來。我一共收到錢老親筆書信98封”。後來他撰寫了《中國植物生理學史》等專著,認為錢學森對此“也有功”。雲南林業研究所研究員張嘉賓統計,“僅1985年3月1日到年底,他(錢學森)就給我寫了15封親筆信”。中央音樂學院研究員張帆通過書信(收有錢學森緻信39封)同錢老讨論美學、藝術和技術美學等話題,感到深受鼓勵和教誨。

被美國政府扣留的錢學森發出這封求救信,輾轉三大洲才得以“回家”……

錢學森1984年1曰6日緻時任中國發明協會會長武衡同志信

從一定意義上說,錢學森的科學書信是把自己的腦力勞動成果無償地貢獻并分享給對方。他還花時間、花精力幫助許多“素不相識”的人著書立說,卻不求回報,是“甘做他人嫁衣裳”。研究藝術理論、形象思維的楊春鼎教授,曾收到錢學森來信49封(據已出版書信統計)。他說:“近30年來,我在思維科學、美學、文藝學、創造學等方面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著作十多部……這些成果的取得,與錢老長期的指導幫助是分不開的。”這一類例子還有很多。錢學森書信反映出的這種高風亮節令人感佩。使用書信這種大規模直接奉送思想成果的方式“助人為樂”者,在學術界可能并不多見。根據《書信》與《補編》統計,僅錢學森與之通信達100封以上者便有:戴汝為200封、于景元180封、錢學敏160封、陳信130封、王壽雲116封、朱光亞106封。

被美國政府扣留的錢學森發出這封求救信,輾轉三大洲才得以“回家”……

錢學森在講學中

在錢學森書信中,嚴格意義上的“家書”幾乎沒有。除了少量的事務性書信外,基本上都是同各界學者、部門上司交流科學思想、研讨工作和學術的信件。其科學内容豐厚,科學色彩鮮明,科學精神濃郁,可謂之“科學書信”。如果說過去有科學著作、科學論文乃至科學幻想小說的話,“科學書信”這一樣式在中國倒是罕有,今日有之,始信是始于錢學森書信。這些科學書信數量之多、内容之豐令人驚歎。

錢學森長子錢永剛說,這數千封錢學森書信,“是用計算機掃描制版的父親親筆書寫的信。隻有少數幾封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信是當時秘書為存檔而做的手抄件,因為那時還沒有影印機這種現代裝置。”這些親筆手書的展示件,基本上可以毫不費力地直接閱讀。它既反映了個人的書寫史,也通過個人書寫史反映出社會書寫史,特别是社會在急劇變動期的書寫史,更有研究和審美價值。錢學森的親筆手書以其曆史跨度和巨型體量,是對世人作出的又一貢獻。

被美國政府扣留的錢學森發出這封求救信,輾轉三大洲才得以“回家”……

錢學森與蔣英

錢學森一直對書信情有獨鐘。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任所長時,就要求大家,有群衆來信一定要回複。他說,這是他們對我們的信任,也是進行科學宣傳的好機會。此後幾十年他都遵循這一原則,是以才會産生大量寫給普通人的信件。錢學森的大量書信主要産生于高齡晚年。從1983年至2000年,17年間産生5100餘封,平均每年300多封。有時1天就寫10封(如1992年10月19日、1995年1月2日)。這個年齡段應該是絕大多數普通人頤養天年、增壽保命的時段,人們自然會産生疑問,錢學森為什麼會孜孜不倦地寫那麼多書信?塗元季回憶道:“第一他不題詞;第二他不為人寫序;第三他不參加任何鑒定會;第四他不出席任何‘應景’的活動,如一些開幕慶典、剪彩儀式等;第五他不兼任任何顧問、名譽顧問之類的榮譽性職務;第六他上年紀以後不到外地去開會或做學術報告,隻在北京活動,連天津也不去;第七他不出國。”怪不得錢老會有專注的精力和大量的時間寫信了。

被美國政府扣留的錢學森發出這封求救信,輾轉三大洲才得以“回家”……

歸國後的錢學森1956年2曰2日又向郭永懷發出熱情洋溢的盼歸信

晚年錢學森了解外界的主要方式是讀書、讀報、讀信、看檔案、聽廣播。錢永剛回憶說:“父親不僅每日讀報,而且每日收聽廣播,是一個‘鐵杆’廣播迷。”看來,大量的書信内容可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至于占用現代人大量時間的電視和電腦,“父親幾十年不看,這是他早年在美國任教的時候養成的習慣”。但是到了晚年,“父親開始看電視了,那是由于他的聽覺在衰退,聽不清楚廣播,改為看每晚七時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節目,也就是看看畫面吧”。錢永剛說,父親退出一線工作後,由于聽力下降較快,要靠助聽器與人交談,因而平時在家不打電話,也不接電話,自然也不用手機。極少接待來訪者,更不要說陪着聊天了。曾經有人考察過晚年錢學森在春節做什麼,結果出人意料,從1984年至1999年的16個春節期間,他共寫信77封。

《錢學森書信》和《錢學森書信補編》15大卷,以洋洋灑灑幾乎不可複制的鴻篇巨制,在中國書信史上矗立起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題圖:錢學森輾轉發出的“求救信”原件及所附美國報紙剪貼 本文圖檔部分由錢學森親屬或秘書提供,部分由任持平先生提供)

欄目主編:伍斌 文字編輯:伍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