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帝早年深受叔父陳霸先的賞識與栽培,永定三年六月二十一日(559年8月17日),陳武帝陳霸先去世,太子陳昌還被扣在北周做人質,當時外有強敵壓境,内無重臣輔佐,宣皇後章要兒便與中書舍人蔡景曆等人商議,決定密不發喪,急速征召身為臨川王的陳蒨入宮繼位。

天康元年四月二十七日(566年5月31日),陳文帝陳蒨去世,遺诏皇太子陳伯宗繼承帝位,時年四十五歲。陳文帝臨死前把太子陳伯宗托付給安城王陳顼,陳顼為表忠心哭得一塌糊塗。不想陳文帝屍骨未寒,陳顼就動了奪位的念頭,要太皇太後下了一紙诏書:誣稱陳伯宗與中書舍人劉師知等通謀,不堪擔當大任。于是,陳顼心安理得地取而代之做了皇帝。
陳伯宗,是陳文帝陳蒨的長子。陳武帝永定三年(559),陳蒨登上帝位,立陳伯宗為太子。陳蒨是一個有勇有謀之人,即位以前就先後在平定王琳、周迪、陳寶應等人的叛亂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陳蒨做皇帝後,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一定的恢複。當時陳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勢比較強盛。陳蒨也是以成為南北朝曆史上難得一見的有為之君。
但他的兒子陳伯宗,卻與他判若兩人,自小就生性懦弱,做事也沒什麼主見,屬碌碌無為之輩。天康元年(5 6 6 )三月,陳蒨病重,就把安城王陳顼、中書舍人劉師知、吏部尚書袁樞等人叫到病榻前安排後事。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生性軟弱的兒子陳伯宗,于是想給兒子組織一個好的輔政班子。同時,陳蒨還想試探陳顼的态度,就對着衆人說:“我想效仿古代的先賢,把帝位讓給弟弟陳顼。”陳顼聽後趕緊仆倒在地,淚流滿面地拒絕。袁樞等人也極力勸陳蒨收回成命,替陳顼保證以後一定會負起輔政大任。
就這樣,陳蒨了了心裡的擔憂,陳顼也确定了輔政的地位。陳蒨死後,陳顼以叔父之尊做了皇帝陳伯宗的輔政大臣,受封骠騎大将軍、司徒、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但陳顼的位子還沒坐穩當,就遭到劉師知等人的嫉妒,他們假傳皇帝诏令把陳顼外派揚州。陳顼見诏不敢違拗,就開始收拾行裝。其謀士毛喜認為事有蹊跷,就勸陳顼把事情搞清楚再做決定。
依毛喜之計,陳顼假稱有病把劉師知騙到府裡。同時,毛喜到太後那裡探知原因。太後卻說:“如今皇帝年幼,輔政的事情全依靠陳顼,怎麼會把他派往揚州?”毛喜又去問陳伯宗,陳伯宗根本不知情。這下,陳顼可放開了手腳,他馬上命人把劉師知下進大牢,宣布了欺君罔上的罪狀。還沒等廷尉審理,劉師知就在當晚自殺了。随後,陳顼又鏟除了劉師知的餘黨。
從此,陳顼一改往日的低調,在朝中以“周公”自居,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權勢。皇帝陳伯宗還是如以前,處理朝政全無主張,索性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給陳顼,陳顼俨然成了皇帝。當初陳蒨托孤時借稱讓位給陳顼,陳顼沒有答應,不是他不想當皇帝,而是怕天下人不服。如今,陳顼全然把持了朝政,就差皇帝的名分,因而做名正言順的皇帝隻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始興王陳伯茂早已看不慣陳顼專權的作風,就不斷地惡言相向。陳顼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發動了一場宮變。光大二年(568)十一月,陳顼要太皇太後下了一紙诏令,稱皇帝陳伯宗與中書舍人劉師知等人通謀,且文帝陳蒨生前已知陳伯宗不堪擔當大任,有意把皇位讓給陳顼,現在是實作文帝夙願的時候了!诏書一下,陳顼就派刺客殺了對他出言不遜的陳伯茂。
太建元年(569)正月,陳顼即位,陳伯宗被改封為臨海王。雖然陳顼的皇位來于權謀手段,總的來說,陳顼在位期間,還算勤政,推行清明政治,國家比較安定,使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恢複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