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外消防傳感器差距淺析

盡管我國航空、航天工業部門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就開始研究應用應變式負荷傳感器,但并未向民用發展。就全國而言,負荷傳感器的研制與生産起步較晚,60年代隻有幾個廠家生産普通精度等級的應變式測力傳感器。結構單一,隻有圓柱、圓環兩種結構,基本不進行電路補償與調整,有的産品甚至用外部平衡箱調整零點。

80年代初,全國有20餘個企業用資一億元人民币,用彙1300萬美元,從美、日等國引進應變式負荷傳感器制造技術與工藝裝備,進行學習、消化、吸收。經過仿制和試生産後,開始多品種小批量生産,推向市場後,取得相當可觀的效益。當時人們對此産品的總結是:多品種、小批量、低成本、高收益、投資少、見效快。引起不少行業的個人和企業的關注,紛紛進入此行業,生産廠家從70年代的20多個迅速增加到100多個,年産量與日本相當,達到100多萬隻。

随着國民經濟的發展,各行業對電子衡器的需求不斷增加,極大的促進了稱重傳感器技術的發展。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我國稱重傳感器技術穩步發展,品種和規格迅速增加,産品品質不斷提高的十年。不少廠家都改進或增加工藝裝備、檢測儀表,購置智能溫度補償裝置和靈敏度溫度補償裝置,實作了規模化生産。90年代中期稱重傳感器生産企業增加到160多個,年産量200多萬隻。除滿足國内市場需求外,十餘個企業開始小批量出口,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盡管稱重傳感器是國家強制管理的法制計量器具,應當比較難進入此行業,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至一些企業和個人很容易進入,造成市場擁擠,加劇了市場競争。終于在90年代中期爆發了價格大戰,誰的價格低,誰就是大赢家,而且逐年更新越演越烈,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價格大戰的惡果是技術進步緩慢,工藝水準下降,品質問題嚴重,管理監督失控。最初的受害者是廣大使用者,最終的受害者是企業自己,是整個稱重傳感器行業。帶着這些問題進入21世紀,稱重傳感器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非但未縮小,反而加大了。近幾年國家監督抽查結果就是例證。2002年國家監督抽查7省市,16個企業,共48隻稱重傳感器,合格18隻,合格率37.5%。30隻不合格産品來自10個企業,不合格原因全部是溫度性能超差。更為嚴重的是在16個企業中,隻有一個企業嚴格執行國家标準。如果變抽查為全面檢查,合格率會更低。國家監督抽查結果真實的反應了我國稱重傳感器總體技術、工藝和管理水準。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品質意識差,不依法組織生産;對r60國際建議和國家标準不了解、不執行,錯誤的把0.02級與c3級等同起來;在利益驅使下改材料、換元件、減工藝,隻求勉強合格或人為合格。

====================================分割線================================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