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為什麼又要以玉為主線呢?
曹雪芹把書名叫《石頭記》,有研究者指出,《石頭記》 顯然反映了詩人的“頑石”情結,這是作者既深受儒家學說濡染,又因心性人格心理、經曆遭遇和社會思潮的影響而産生叛逆人格心理的結果。
有的又把書中的“石公”與明末清初的大學者張岱相聯系起來。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陰人,是著名的明史學家、散文大家和思想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優裕,晚年避居山中,窮困潦倒,堅持著作。從張岱一生的經曆看,其年輕時的生活,基本是“賈寶玉”的翻版;而其老年時的生活,又恰是《石頭記》作者的寫照。
東漢時,許慎就對玉下了定義:“玉,石之美者。”玉有獨特的性能,可與石分開。曹雪芹不以石頭,而以玉為主線,這也是時代的烙印。曹雪芹寫這書時是乾隆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玉器發展達到了最高峰,乾隆活了89歲,在位60年,他獨鐘于和田玉,愛玉如癡,他統一了新疆,加強了和田玉的開發和管理,使美玉大量進入宮廷,又親自過問玉器制作,制成了大量精美絕倫的玉器。在這背景下,官宦文人,莫不以玉為貴,愛玉成為時代風尚。
曹雪芹出生于官宦之家,受到玉文化的熏陶和愛玉風尚的影響,全書以玉為主線正是時代特征的反映,是不難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