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

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

曹雪芹写的《石头记》,为什么又要以玉为主线呢?

曹雪芹把书名叫《石头记》,有研究者指出,《石头记》 显然反映了诗人的“顽石”情结,这是作者既深受儒家学说濡染,又因心性人格心理、经历遭遇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产生叛逆人格心理的结果。

有的又把书中的“石公”与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张岱相联系起来。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人,是著名的明史学家、散文大家和思想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困潦倒,坚持著作。从张岱一生的经历看,其年轻时的生活,基本是“贾宝玉”的翻版;而其老年时的生活,又恰是《石头记》作者的写照。

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

东汉时,许慎就对玉下了定义:“玉,石之美者。”玉有独特的性能,可与石分开。曹雪芹不以石头,而以玉为主线,这也是时代的烙印。曹雪芹写这书时是乾隆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玉器发展达到了最高峰,乾隆活了89岁,在位60年,他独钟于和田玉,爱玉如痴,他统一了新疆,加强了和田玉的开发和管理,使美玉大量进入宫廷,又亲自过问玉器制作,制成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在这背景下,官宦文人,莫不以玉为贵,爱玉成为时代风尚。

曹雪芹出生于官宦之家,受到玉文化的熏陶和爱玉风尚的影响,全书以玉为主线正是时代特征的反映,是不难理解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