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幸运女神天天陪伴!点赞评论,开启你的幸运旅程!
有人说,世间最残忍的美,莫过于绚烂之后的飘零,就像盛放的花朵,最终逃不过凋零的命运,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里的落花,不仅是伤春悲秋的哀叹,更藏着人物命运的暗示,也映射出不同的人,对待生命和情感的不同态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黛玉葬花”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桥段,大家闺秀怜惜落花,以葬花寄托哀思,这似乎是符合我们认知的“文艺范儿”,但你是否想过,同样是面对落花,宝玉的选择却截然不同甚至还被黛玉批评“做错了”?
宝玉对落花的态度,其实就藏在他和黛玉的一场“花语”之争里,一个认为落花应该回归流水,一个觉得应该埋葬于尘土,看似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背后却隐藏着他们对生命、对情感,乃至对自身命运的不同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事要从沁芳闸边那场飘落的桃花雨说起,宝玉正沉浸在书卷中,一阵春风拂过,粉色的花瓣纷纷扬扬,落了他满身满书,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花瓣雨”,宝玉的第一反应却是担心花瓣被践踏
他小心翼翼地将花瓣收集起来,走到水边,轻轻地将它们放入水中,任由花瓣随着流水飘向远方,在宝玉看来,清澈的流水就如同生命的起点,让落花回归流水,也是让它们回归最初的纯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幕看似诗情画意,却引来了黛玉的不同意见,黛玉认为,水流虽然清澈,但最终会流向浑浊的地方,落花也会随之沾染污秽,与其让它们在漂泊中失去美丽,不如将它们妥善安葬,让它们在泥土中化作春泥,滋养新的生命
黛玉葬花的举动,其实是她内心深处对自身命运的投射,她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对未来充满了不安和,在她的眼中,大观园就如同一方净土,而她就像这园中的花朵,注定要经历盛放和凋零,与其在风雨飘摇中失去自我,不如选择一种有尊严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旅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宝玉和黛玉,一个选择“水葬”,一个选择“土葬”,看似是对待落花的不同方式,实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爱情观的碰撞,宝玉天性浪漫,富有同情心,他将落花视为有灵性的生命,希望它们能回归自然,获得另一种形式的“重生”,而黛玉则更为敏感,她将落花与自身命运联系在一起,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守护住那份的美好
有网友评论说,宝玉的做法太理想化,现实中的流水并非总是清澈,落花最终难逃被污染的命运,而黛玉则显得过于悲观,将自己困在命运的牢笼里,看不到希望和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宝玉和黛玉的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他们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生命和爱情,宝玉的“水葬”代表着他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他希望爱情能够像流水一样,不受世俗的束缚,永远保持纯净和热烈
而黛玉的“土葬”则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守护,她明白现实的残酷,但依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呵护那份珍贵的情感,即使最终会化作尘埃,也要留下最美的姿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种不同的选择,也暗示了宝黛爱情的最终走向,宝玉像一团热烈的火焰,想要融化黛玉心中的冰冷,而黛玉则像一株的兰花,需要悉心的呵护和关爱,他们彼此吸引,却又相互伤害,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有网友感慨,宝黛的爱情就像那飘落的桃花,美丽而短暂,让人惋惜,却又回味无穷,或许,这正是曹雪芹想要表达的主题,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即使是再美好的爱情,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
有意思的是,关于宝玉葬花的这段描写,在红学界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这段情节是曹雪芹有意为之,借落花之喻,暗示宝玉和黛玉的性格差异,以及他们爱情的最终走向,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作者随手拈来的一个细节描写,不必过度解读
但无论如何,宝玉葬花和黛玉葬花,都成为了《红楼梦》中经典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物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引发了后世无数的解读和思考
或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能够跨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我们对生命、爱情、命运等永恒主题的思考,而宝玉和黛玉,这对在桃花雨中留下身影的少年男女,也将永远活在读者的心中,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动人的爱情传奇之一
你对宝玉和黛玉对待落花的不同态度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不良引导,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