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第十位君主,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他是明孝宗唯一的兒子,也是曆史上争議最大的皇帝。

有人說他處事剛毅果斷、骁勇善戰、天資聰穎、謙和禮讓的明君。
但更多的人卻說他是一個貪杯,奢靡、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
貪杯?
說他貪杯者多是根據《武宗實錄》中記載的一段話:“上嗜飲,常以杯杓自随,左右欲乘其昏醉以市權亂政,又常預備瓶罂,當其既醉而醒,又每以進。或未溫,也辄冷飲之,終日酣酗,其颠倒迷亂,實以此故。”
透過記載,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長期酗酒的酒徒。但《明實錄》,講到不久後武宗在巡視西北邊境、沿途行軍時說:“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數千裡,上乘馬,腰弓矢,沖風雪,備曆險厄,有司具辇以随,也不禦。閹寺從者多病憊弗支,而上不以為勞也。”
這裡顯現的明武宗卻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形象。試想,若明武宗是一個隻知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的酒徒,又怎麼忽然間變成了一個孔武有力、身體矯健勇士!這隻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暴戾?
張欽“閉關三疏”是大家都熟悉的曆史典故。
正德十二年,明武宗要出關去玩。守居庸關的禦史名叫張欽,連上兩道疏加以勸谏。說:北寇猖獗,隻能派将士去征讨,豈能皇帝親自去征殺?當初英宗皇帝就是不聽大臣勸谏,最終造成土木堡之變。
“且匹夫猶不自輕,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蹈不測之險?”朱厚照不予理睬,于八月初一出京,到達昌平後,傳旨居庸關開關放行。
張欽把關門一鎖,鑰匙一藏,拒絕開關。
朱厚照召見指揮孫玺去見駕,孫玺說:“禦史在,我不能擅離。”
朱厚照又召見監軍的宦官劉嵩。劉嵩對張欽說:“我是皇上的家奴,不敢不去。”
張欽把敕印往身上一背,手執寶劍坐在關門前,奮筆疾書,起草了第三道疏。
說,天子親征,必須先下诏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出發,有六軍護衛、百官扈從,軍旗招展,鼓樂喧天。今天一切寂然,說是皇帝車駕要過關,這肯定是有人假冒陛下之名出關通敵的,陛下應該治其罪。
陛下如果一定要出關,“必兩宮用寶,臣乃敢開”——隻要皇太後和皇後都同意,且蓋上她們的金印,我才敢開門。否則,“萬死不奉诏”——死也不開。誰要敢開,我就殺了他!
朱厚照一看,知道肯定出不去了,隻好悻悻而回。
第二次出關,還是趁着張欽不在,偷偷摸摸的出去的。其實,朱厚照為了出居庸關,還有一個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直接殺掉張欽。
但是他沒有。
他知道這樣做不對。
朱厚照不是一個暴戾的君主。
他不會去亂殺無辜。
對比下康熙、乾隆,《清史紀事本末》的記載:
“康熙朝借閱河為名,有六度南巡之舉,至乾隆時,循其舊例,南巡者亦六度,東巡者七,西巡者五”。
康熙,乾隆南巡是被頌為美談佳話的,甚至如今有些人一提起所謂乾隆爺下江南真是眉飛色舞,唾沫四濺,然而實則這兩個皇帝每次南巡,都是勞民傷财,沿途百姓都苦不堪言,連江南首富曹家都是以破産。
也曾經有人進谏,結果如何呢?
“其時朝臣中亦未始無阻駕請回銮者,然一經抗論,斯嚴譴随之,……尹會一視學江蘇還,奏言上兩次南巡,民間疾苦,怨聲載道,嚴谕诘之曰:‘汝謂民間疾苦 ,試指出何人疾苦,怨聲載道,試指明何人怨言’,坐谪戍。” 尹會一兒子尹嘉铨為他請谥,被絞死。
同樣是出遊,一個偷偷摸摸,一個大張旗鼓、勞民傷财。一個不臣子阻擋後便捏着鼻子認慫的,一個是臣子勸說後直接被斬殺了。結果前者被罵做暴戾的昏君,後者是萬人稱頌的明君。
荒淫?
《武宗實錄》中記載正德十二年,幸宣府,彬為建鎮國府第,悉輦豹房珍玩、女禦實其中。彬從帝,數夜入人家,索母女。帝大樂之,忘歸,稱曰家裡。
也有史料記載:王寶奴,号眉山。當武宗南征駐驆金陵,選教坊司樂妓十人備供奉,寶奴為首,姿容瑰麗出衆,數得侍巾栉,近至尊。武宗駕旋,各有赉賜,俾無從。寶奴既還舊籍,鹹以貴人呼之。
《戒庵老人漫筆》中有記載:一日入暮,密聞欲幸霖家,霖與近侍謀:“夜深不能治具,奈何?”眾曰:“汝書生,獻茶可矣。"⋯⋯帝曰:“已有果,但少酒耳。”於是出酒命霖歌。徐霖家也是一個有錢的大戶,招待皇帝就是茶果而已,正德連酒都是自己帶。
再看楊一清筆錄百姓口述:詞色甚和,遂烹茗以獻。
顧從者收果餅,自食二枚,取二枚賜老人。一一一普通百姓對皇帝也隻是獻茶招待,正德自帶幹糧,接受了茶還回贈主人兩個餅。
正德南巡一年多,所記載的他到百姓家都是客客氣氣的,一個吃杯茶都要還人兩個餅,從未開口向百姓要過什麼的人,一個連南京教坊司精心挑選的十個名妓都沒帶走的人,你說他荒淫無度的喜歡去民間搶母女?
奢靡?
明武宗修建的豹房,算是他奢靡的最有力證據了。在《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3期上有一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研究所研究員 james 中文名:蓋傑民所撰《明武宗與豹房》一文,對此作了相當深入的辯正分析,指出了傳統史料中對明武宗醜化的不實與歪曲誇大之處。他說:“武宗此舉,亦在試圖恢複一種在十六世紀初已幾乎完全消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氣氛。他的畜豹行獵,實為恢複明朝軍力及帝王的勇武作風。”
武宗的确親自操練士兵,《明實錄》中有明确的記載。
但這一記錄,也和其他有關武宗事迹的記載一樣,被《明實錄》纂修官歪曲成為兒戲。”
另有一些學者根據豹房的位置和古代京城地圖考證,豹房的規模占地面積約4公頃,耗銀約20多萬兩。對比清朝的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根本不值一提。
據《清史紀史本末》記載圓明園總面積達350公頃,是豹房的90倍,耗銀高達三千萬兩白銀。
避暑山莊占地564公頃是豹房的141倍,所費白銀約計億萬兩。
荒廢朝政?
說明武宗荒廢朝政的就是指他寵信宦官劉瑾而不問朝事。
明武宗雖然不如明英宗那樣勤懇,但是仍時常上朝聽政,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
有史料表明,他不願上朝時,并非不問朝事,而是通過司禮監傳達自己的旨意,命内閣執行。即使他遠在宣府的時候,雖說不需大臣前來議政,但還是特别強調,奏章要一件不少地送到宣府。
這一切說明他并無荒廢朝政的事,他在小事上可能疏忽,大事絕對上心的。
豪無建樹?
事實上,明武宗處事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殺劉瑾,平安化王、甯王之叛,大敗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災免賦,他在位時臣下有不少賢才,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位帝王并非一個碌碌無為、毫無建樹之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蒙古王子伯顔率兵來襲,明武宗率五六萬人前去迎戰,雙方大戰幾天,明武宗親臨前線同敵人戰鬥,這場戰鬥打的十分激烈,明軍曾一度被蒙古軍分割包圍。
明武宗身在亂軍之中,始終保持着鎮定,在陣中來回縱馬狂奔,鼓舞士氣。
他這一無畏的舉動大大鼓舞了明軍的士氣,士兵們英勇奮戰,向蒙古軍發動了無數次潮水般的攻擊,才使得明軍解圍。
在雙方大小百餘戰期間,明武宗始終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還親手殺了一名敵人。此戰最後,以小王子撤退為結局,史稱"應州大捷"。此戰以後蒙古人在長時間内都不敢再來侵犯大明疆土。
朱明本來就是金戈鐵馬打下的江山,明太祖霸業建國,明成祖五次北伐,之後的皇帝就文弱多了,雖說治國主要靠文治,但相比這兩個先祖,還是缺了點霸氣,甚至朱祁鎮都在敵前被俘。
而朱厚照就血性多了,在應州大捷中,他親自指揮布置,戰術正确,指揮得當,展現了他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
明武宗的一生是被嚴重抹黑的一生。他不應該被藏在曆史的黑暗角落裡,他應該被更多的人了解。
客觀評論,對于武宗複雜的一生,隻能說雖不如其父但也絕非一個無道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