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講,二者都歸屬于中國漢字,這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小部分。
中國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是一種獨自發展起來的文化體系,而中國文化能夠如此獨特,生命力如此頑強,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後者。
說得通俗一點,中華民族能夠在如此多的戰亂和外來勢力侵襲下,始終保持大一統的形式,漢字的作用絕對是位居其首。

如果對這個東西進行細究,你會發現很多的錯誤之處。當然錯誤之處并不是漢字本身,而是使用漢字的個人。
就拿“宰相”和“丞相”來說,二者很大程度都代表皇帝身邊的紅人,每天出謀劃策,但根本含義還是有着很大的差別。如果你将二者混為一談,那就有點“鬧笑話”的意思了。
說到丞相,我們必然要先解釋一下“相”。作為朝代的省察,它對整個朝代的意義不可忽略。每天的任務就是發現不足、督促辦事,在先秦時期就有了這樣的稱謂。
從這個角度出發,它的權力自然不容小觑,但如果能夠上朝,誰又不是德高望重辦這些事兒的人?是以我們可以肯定一點:隻要是在朝廷上的執政大臣,都可以被稱之為“相”。
換個說法,隻要是以這個字結尾的官臣,都是輔佐之人,比如左相、右相等。“丞相”中的“丞”即古代幫助帝王或主要官員辦事的官吏,搞清楚這個含義,丞相的意思自然不難了解。
從根本的角度出發,我們并不能籠統地将其稱之為朝代的“二把手”,具體如何區分,這塊我們要明白輔佐對象的主體。
如果是帝王,則就可以稱之為“二把手”;如果是朝廷主要官員,那就隻能稱之為“丞相”。前者還有一個稱謂叫“相國”,即“相邦”,到了漢朝時候為了避“劉邦”的諱,則成了“相國”。
這塊有一個特殊的丞相名為“曹操”,當時他“挾天子令諸侯”,控制了漢獻帝。雖然自己控制着實權,但仍位居其下,隻能被稱為“丞相”。
這個意思很明确,“宰”為主宰,即主宰國運的大臣。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名稱被确立,需要明确的是他并不是官職。随着朝代的更替,他的具體權力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秦一統大王朝建立後,秦始皇設立了兩個輔佐之人,徹底掀開了皇權和相權之間的鬥争。别國的二把手都是一個宰相,到你這裡卻被瓜分了?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流血事件的發生。
“宰相”這個詞由秦始皇設立,概念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展現出來。比如管仲,将齊國硬是帶向了輝煌巅峰——春秋五霸之首。雖然是丞相,但又被稱為“宰相第一人”。
在更多時候,皇帝都是把例子交給宰相,實權往往都在他們手裡。有些人就借用這個機會拉攏朝廷大臣,實作自己的“皇帝夢”。不過這種事情發生得多了,人們自然會提起防範意識。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對這方面格外注意,先是殺一儆百幹掉所有忠臣。不過這并沒有阻擋一些人的出現,比如宰相胡惟庸,不停地滿足着自己的野心,直到後來被朱元璋發現。
為了杜絕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朱元璋廢掉了胡惟庸這個官職,即中書省,難道所有工作都要由皇帝親自完成嗎?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他又再次設立了一個新官職——内閣大學士。
對于二者如何區分,諸位隻需要明白一點:
宰相是個統稱,丞相是實打實的官職。前者指的是能夠輔佐君主,掌管最高權力官員的一種統稱,後者是實際行使權力的人,前者包括後者;
但如果滿足輔佐君王的條件,無論是哪一個朝代的,都可以叫做宰相。在這個基礎上,人們也衍生出這樣一句話:宰相可以是丞相,但丞相并不是宰相。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字的變動都有着如此深的曆史意義,看來說它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一點都不過分。不過從曆史發展的角度去看,隻有文化底蘊非常強的國家才會有這樣的煩惱,堂堂大中華豈會輸在這方面?
這攤上的都是些什麼事呢……
我是溯古君,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