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是啊,人與人争來争去,往往得不到好結果。由此可見,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為人處世中,争與不争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若能擁有“水德”,做到善利萬物而不争,那就是有大格局之人。
01
不争,是一個人的氣度
明代大儒王陽明之是以能成為心學專家,在哲學等方面成就卓越,也是因為他的“不争”。
少年時期的王陽明志向高遠,他認為人生的第一等事就是“讀書做聖賢”。但因為王陽明個性耿直,不趨炎附勢,導緻得罪了朝中的一些宦官。
王陽明平定甯王之亂後,朝中有很多的奸臣嫉妒他。宦官們更是妄圖占功,于是慫恿明武宗将甯王放回,親自去抓捕他。
明武宗天生貪玩,不問朝政,但因為王陽明抓捕了甯王而憤憤不平,他責令讓王陽明放了甯王,自己禦駕親征!
武宗年紀小,不懂得事情的輕重緩解。但王陽明很清楚,若此刻甯王,就等于放虎歸山,日後再想抓捕就難了。

哲理人生庫,
若今生有幸所遇良人,那便是極大的好事,若遇人不淑,所托非良,縱是有情也不便偕老。願你此生所遇皆良人。#情感#感悟#哲理#生活#人生#治愈#甄嬛傳 更多精彩關注@哲理人生庫
視訊号
王陽明知道直言進谏就是往槍口上撞,隻會惹武宗更加生氣,于是他選擇了“不争”,主動将平定甯王的功勞讓給太監張勇,自己躲進寺廟樂得清閑自在。
張勇得了好處之後就拼命與其他人周旋,王陽明也是以逃過一劫。在那個宦官當政,朝野戰亂的時代,王陽明異于常人。他看破了塵世,也看透了生死,不再與萬事萬物相争,開始潛心修道,最終成功悟道!
王陽明的“不争”并非懦弱、退縮,而是不再追求眼前之事,将自己的目光放到遠處,故而才能一門心思地将“道”研究透徹,領悟其中的真理,成為受人尊崇的哲學思想家。
世事無常,尤其是在名利場上,要想明哲保身,必須懂得“不争”之理。唯有不争,才會無憂。就像老子描繪的水的特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是以,為人處世中要明白,往往不争才是争的最高境界!
02
不争,是一個人的格局
有“帝王師”之稱的張良,能夠運籌帷幄,決勝于千裡之外,皆因為他的“不争”。
秦始皇時期,張良心中滿懷仇恨。國家滅亡,家人慘死,自己被迫流亡他鄉,此時的張良一心想要報國仇家恨,不惜散盡家财,招來天下的勇義之士,準備暗殺秦始皇。
由于秦始皇戒備心比較重,身邊有将士保護,是以張良的暗殺行動并未成功。但秦始皇秉着“甯錯殺一百,不放過一個”的原則,非要找到暗殺的刺客,導緻很多百姓無辜慘死。
張良因為這件事一直郁郁寡歡,他哀歎這世上再無良君了。這時候有一位老人家呼喊他:“小夥子,幫我撿一下鞋子吧。”
盡管張良心中有些不悅,但他還是幫老人撿起了鞋子。誰知道老人家又故意掉了鞋,張良再次耐心地撿了鞋子。最終老人家信任張良,還開導他:“天下之争,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不結婚,晚年沒伴,結婚有可能活不到晚年,不拼命工作,沒錢養老,太拼命工作,有可能就用不着養老了。#情感#人生#感悟#生活#文案#哲理
張良恍然大悟,自此開始潛心研修,學會了不争的智慧,同時也為日後輔佐劉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那時候劉邦争奪漢王之位,為了“先入關中者為漢王”的條例,不惜拼盡身家性命。但是張良勸誡劉邦要智取,懂得不争之理,這才讓劉邦順利攻入鹹陽,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
其實,不争并非是不思進取,而是一種審時度勢、伺機而動的大智慧。很多時候,不争還能為一個人的成功赢得先機。
03
不争,人便活得自在
人在紅塵凡世中,常常會受到外界的很多誘惑,無外乎就是“名利”二字。隻有不争,才能活得自在。
晚清名臣曾國藩親身經曆過一件事:
當時曾國藩在嶽麓書院讀書,同窗的一位書友性格比較暴躁,常常針對曾國藩。
有一次曾國藩在窗前讀書,這位書友又來找茬,他說:“你能不能去别處看書,擋着我光線了。”曾國藩沒有計較,沒有争辯,默默地轉移到别處看書了。
到了晚上,曾國藩繼續讀書,這位書友又說:“平常不好好讀書,大半夜地還要打擾别人休息,你安的什麼心啊!”曾國藩依舊沉默不語,低聲默讀。
後來曾國藩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中了,這位書友又發牢騷:“就是你把我的好風水都占了,害得我沒考中。”曾國藩聽完還是不在意,他知道争沒有任何意義。
與小人争利,小人會為了多利而不擇手段,與其如此,倒不如不争、不辨,如此一來就不再有煩惱,活得也就自在多了。
處事不争,能避去禍端;待人不争,能免去糾紛。不争看似是在避世,實則是以退為進。
當一個人在為人處世中能做到不争名奪利、不居功自傲,遵循天道法則,那就是達到“天下莫能與之争”的最高境界了!
閱讀是一種習慣,分享是一種美德,閱讀更多育兒精彩内容,vx搜/索關,注 “虎頭妹”公衆,号 。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可留言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