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最後的貴族:項羽

作者:楚南公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貴族有英國王室威廉家族、日本天皇家族等,他們代表着尊貴、優雅,令無數人羨慕。但是,很少有人聽到說中國的誰誰是貴族,那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貴族嗎?答案肯定不是的,中國古代是有貴族的,隻是随着曆史的發展,中國貴族這個群體漸漸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豪族,一個字之差,意義卻千壤之别!因為豪族代表的隻是金錢和權勢的尊貴,而不是貴族所代表的人格和精神上的尊貴。那麼,中國的貴族是怎麼沒落的?或者說,中國最後一位貴族是誰?

中國最後的貴族:項羽

英國皇室家族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幾個問題:

一、什麼是貴族精神?

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1)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欲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是以古代打仗用現代眼光看那都不叫打仗,頂多算是體育競技。在春秋時期,戰争是講究禮儀的,交戰之前,雙方要下戰書,約定作戰的時間和地點,如果對方有事不友善,挂起“免戰牌”,就不可再戰了。公元前597年,晉國和楚國爆發了邲之戰。晉國上下不能同心協力,内讧不斷,被楚國抓住機會逐一擊破。撤退時,晉國的許多戰車陷入泥坑,拖不出來,大大延遲了撤軍的速度,楚國人追上之後,沒有動刀槍,而是過去指導晉軍如何挖坑、扔重物、抽去車前橫木,晉軍脫離困境後,楚國人笑嘻嘻嘲諷晉國人有空常來玩,晉國人邊駕着車邊回頭說:“吾不如大國之數奔”(我們才不像貴國逃跑經驗這麼豐富)。

2)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于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會與國家的責任。比如在春秋時代發生戰争是不允許平民上戰場的,他們參戰但不作戰,主要擔任扛行李、喂馬、做飯這些後勤工作。擔任作戰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貴族男子,稱為“戰士”。在戰場上交戰時,也是講究禮儀的,不能瞎打,基本的作戰機關是“一乘”,一輛戰車,配備二十餘名步卒,代表一個最基本的貴族單元。其中,戰車上有三個人員,禦手負責駕車,是貴族的家臣,射手是貴族本人,戟手是貴族的副手,一般是親信家臣擔任,随車作戰的步卒,都由貴族的奴隸充當。在交戰時,戰車上的人隻能打戰車上的人,戰車下面的步卒隻能跟對方戰車下的步卒交手,戰車上的射手與對方射手交戰,戟手與戟手交戰,勝負主要看兩個貴族射手的交戰成果。是以,輪到戰争這種大事時候,貴族也就當仁不讓了。

3)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于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春秋時期齊國太史公如實記載崔杼的一件醜聞,結果惹得崔杼大怒,殺了太史。太史的兩個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也如實記載,都被崔杼殺了。崔杼告訴太史第三個弟弟太史季說“你三個哥哥都死了啊,你難道不怕死嗎?你還是按我的要求來寫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失職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這件事,遲早會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罪責,反而成為千古笑柄”。崔杼無話可說,隻得放了他。太史季走出來,正遇到南史氏執簡而來,南史氏以為他也被殺了,是來繼續實寫這事的。

這是中西方所公認的貴族精神标準,用孟子的話說那便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國最後的貴族:項羽

春秋戰國時代

二、中國最後一位貴族是誰?

中國自春秋戰國開始禮崩樂壞,人們漸漸放棄了仁義道德,堅守仁義道德反而會遭受失敗,會被人恥笑。比如宋襄公在泓之戰中所展現出的“不重傷、不擒二毛”貴族精神。從那以後貴族文化開始出現裂痕,直至後面被秦帝國統一六國,貴族文化開始沒落。直到始皇帝巡視的時候,人群中出現了兩個人,他們之間的發展曆史才真正決定了貴族精神的消亡還是興起。當時的這兩個人發出了不同的感歎。作為基層公務員的劉邦到鹹陽服役一年,見到了秦始皇嬴政的車架。隻見衛兵威武雄壯,馬車豪華無比,農民出生的他不由得感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是楚國的貴族,見到了這樣的秦始皇感到也不過如此,于是不屑地說道:“彼必可取而代也!”。後世分析兩者說出不同的話往往都把問題歸結為是兩個人的性格不同導緻的,說從這裡就看出了項羽的剛愎自用雲雲。其實根本原因是兩個人所代表的階層不一樣,項羽是楚國的貴族,上面解釋過了,他們是具有人格和精神的高貴的,自然會看不上始皇帝的架勢,或者不對此産生過多的羨慕之情。而後續的曆史故事也就是在這兩位當中發生的,他倆的鬥争其實就是貴族這個群體最後的鬥争!也是以,曆史的發展成了要麼項羽勝利,中國貴族文化會繼續;要麼項羽失敗,中國貴族文化會消亡。後續的曆史大家都知道,項羽失敗了,中國貴族文化從此消亡,而項羽也就成為了中國最後一位貴族。

中國最後的貴族:項羽

項羽

三、中國貴族的沒落造成了項羽的悲哀

項羽 (公元前232年 ―公元前202年),唐宋典籍記載為周王族諸侯國項國後代 ,姬姓 ,項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縣(今江蘇省宿遷市)人。秦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楚國名将項燕的孫子。這是項羽的基本資訊,我們都知道項羽的家族就是貴族,而項羽又是項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以,我們分析中國貴族的沒落或許可以從項氏家族、項羽本人上來找到線索。

1)家族的輝煌

項羽作為楚國名将項燕的孫子,自小就有着優越的條件,接受着貴族的教育,項羽從小就聰慧無比,尤其是學習兵法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兵無常勢,真正的戰鬥是書本上學不到的,這也為他後來打仗不拘泥形式,開辟了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意外,他長大了也會成為一代名将,繼承家族的榮耀,但可能也就僅僅如此了,後世不會對他有更多的記載了。項氏家族的輝煌也就是那個時代貴族文化的輝煌,如果沒有秦帝國的崛起,也許貴族文化還會持續很久。

2)家族的沒落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将王翦親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楚國人聞訊王翦增兵而來,便出動國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軍。王翦下令堅守營寨不與楚軍交鋒。項燕多次到營前挑戰,秦軍始終也不出戰。王翦每天讓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飲食,安撫慰問他們,并親自與他們共同進餐。等到将士們休整好後便開始進攻項燕,此時楚軍無法與秦軍交鋒,就揮師向東而去。王翦即率軍尾追,令壯士們發起突擊,大敗楚軍,直至蕲縣之南,項燕戰死,楚軍于是潰敗逃亡,楚國也随之滅亡。自此,楚國滅亡,項氏家族也就沒落了。而秦帝國的勝利也就意味着山東六國的失敗,也就意味着虎狼之國打敗了貴族精神為代表的其他六國,這便是貴族的沒落。

3)家族的複興

等到始皇帝統一六國後開始大興土木,修長城、建阿旁宮、修皇陵等等,天下百姓懼怕始皇帝之威隻能默默忍受,直至秦二世胡亥上午更加變本加厲,天下苦秦久矣。大澤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無不響應。而這其中便有項氏家族的軍隊,在項梁的帶領下,楚軍節節勝利,慢慢在天下義軍中充當首位作用,此時的項氏家族已經開始走向複興。這當然是貴族的社會擔當精神使得項氏家族走向了反秦道路,也導緻了貴族精神的再次複興。

中國最後的貴族:項羽

陳勝吳廣起義

4)家族的再次輝煌

項氏家族的再次輝煌是因為項羽!

巨鹿之戰:項梁戰死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将趙軍圍困于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将,項羽為次将,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他為上将軍,然後揮師北上救趙。項羽率軍進抵漳河南岸與秦軍隔岸對峙。他“破釜沉舟”親率主力渡河,便以雷霆萬鈞之勢,反把秦軍包圍。項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九戰九捷,大敗秦軍,這才解了巨鹿之圍。此後,項羽便成了各路義軍的實際統帥。

中國最後的貴族:項羽

破釜沉舟

西楚霸王:巨鹿之戰後項羽依靠強大兵力,引兵進入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然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取梁、楚九郡(占有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部分地區),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彭城之戰:劉邦出三秦至洛陽,以項羽殺害義帝楚懷王為理由,傳檄諸侯,誓與諸侯共擊項羽,為義帝報仇。趙、魏、韓、河南、常山等對項羽不滿的諸侯紛紛響應,一時聚起56萬大軍,分三路攻略西楚。北路曹參、周勃、樊哙、灌嬰及趙軍等部出朝歌經定陶、胡陵,兵進蕭縣、彭城;南路王陵、薛歐、王吸出宛城經葉縣、陽夏,至彭城;中路由劉邦親率夏侯嬰、盧绾、靳歙、司馬欣、董翳及殷王司馬印、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魏王豹等諸侯出洛陽經雍丘、睢陽直指彭城。

此時,項羽率楚軍主力教訓第一個跳出來造反的齊國,還沒有取得徹底勝利,西楚國内空虛,大将龍且等部無法抵擋諸侯聯軍,節節敗退。4月,諸侯聯軍攻入彭城,項羽後方失守,陷入兩線作戰,為了穩住局面,将留下主力繼續攻齊,自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楚軍沒有在重兵防禦的彭城東、北兩面進攻,而是繞至彭城西面的蕭縣,突襲劉邦的後翼。蕭縣東南有諸侯聯軍紮住,項羽軍連夜抵達蕭縣,與諸侯聯軍展開大戰,至中午聯軍潰敗,争相入彭城,楚軍在後追殺,使聯軍自相踐踏,城門都關不上,劉邦隻得棄城而逃,楚軍于彭城城下斬殺聯軍10餘萬。楚軍繼續追擊逃跑的聯軍,直追至靈壁以東的睢水邊,聯軍逃入睢水,溺死者不計其數,睢水為之斷流。劉邦僅帶10餘名騎兵突圍。

中國最後的貴族:項羽

彭城之戰

很多人說項羽平定天下後又搞分封制是不明智的行為,殊不知這裡面有着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項羽所代表的是貴族精神,他不會獨吞所有勝利果實,他要的是所有貴族的共治天下,而不是劉邦那一套封建專制的小家子氣的平民思想。而此刻,也代表着貴族文化的鼎盛時期。

4)家族滅亡

公元前202年,劉邦向項羽發動總攻。項羽敗走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被劉邦的軍隊團團包圍。

首先是四面楚歌:“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然後是霸王别姬:“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骓,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第三是項羽突圍:“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将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最後是烏江自刎:“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舣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中國最後的貴族:項羽

垓下之圍

自此,項氏家族滅亡。其實,我們縱觀項氏家族的命運是“輝煌、沒落、複興、再次輝煌、走向滅亡”,這其實就是中國貴族的消亡史。而項羽作為最後的貴族代表,即使能力再強,也無法阻擋曆史的車輪。項羽敗給了曆史規律,而不是那個痞子皇帝劉邦。難怪他在垓下之圍中隻能無奈喊出: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多少文人墨客對于項羽是從不吝啬筆墨的,因為,他們懷念的不僅僅是西楚霸王,更是那個時代的貴族精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