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白砥先生最近發表文章稱:長期以來,人們對王羲之書法被公認為美書,而對一些所謂的醜書卻極力排斥,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對醜書的了解。由于醜書具有原始、樸拙、生、澀、老、辣、蒼等藝術特點,在審美的時候,醜書往往更具複雜性和深刻性,人們在審視所謂這些醜書的時候,恰恰又缺少這方面的能力,是以排斥醜書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好在當下也有很多人已經接受了醜書。

白砥的“醜書論”一經發表,立即引起了廣大書友的熱議,有的書友說,這種說法明顯是為醜書開道,作為書法教授,有一定的話語權,是挑戰傳統書法啊。也有的書友認為,當下誰接受醜書了?這不是一種思想綁架嗎?還有的書友認為,你們這些所謂的書法教授、書法專家占着書壇地位,大放厥詞,這不是帶偏了中國書法的方向嗎?
白砥是中國美術學院書法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其書法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書法展,先後20餘次舉辦個人書法展,他是沙孟海先生的書法碩士研究所學生,章祖安的書法博士研究所學生。白砥認為,書法不能隻停留在把字寫得好看、漂亮之上,而是要寫出自然、樸拙之美,書法承載的是中國人對自然、人生的深刻體悟和了解,是一門載“道”的藝術。
“醜書”是近些年來書壇所流行的一種書法作品,它的大意是反傳統、以醜為美的藝術形式,當代書壇上的一些書法名家尤其喜愛寫醜書,醜與美是一對沖突關系,人們往往會接受美的東西,而排斥醜的東西。就書法來說,美書,是指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公認的經典書法作品,而醜書則與其相反,就是把字形寫得樸拙甚至很醜,這類書法多為人們所排斥。
當下書壇上,沈鵬被認為是醜書鼻祖,他所倡導的書法“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的觀點,完全背離了傳統書法要紮根古人、臨摹古人的學習思想,由于這一觀點,導緻當下書壇上的書法名家大都寫起了醜書,甚至在書法大展中也有醜書亮出。如公認的醜書名家包括:沃興華、白砥、張旭光、劉洪彪、王冬齡、曾翔等人,他們紛紛以各種形式表現醜書,如拖布書、針管書、閉眼書、亂書等。
白砥的文章認為,由于醜書不像美書那樣,一眼就能看出美在哪裡,而是醜書當中蘊藏着更為複雜而深刻的藝術性,是以人們欣賞起來就覺得很困難,而恰恰是這樣,就說明醜書才是書法藝術性表現的主要形式。另外,白砥的文章還說到,美書和醜書還可以互相轉換,有醜相的作品并非不一定具備美感,反之,漂亮、好看的東西未必就是至美的。
醜書的意義在哪裡?它是如何表現的?這個問題需要從書法的本質說起,它也是中國文化所要表現的問題。我們從王羲之留下的隻言片語中可以看出,他曾這樣說到:“得書意轉深,點畫之意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子敬飛白大有意。”他的意思是說,所寫出來的一點一畫都有意味,這是語言所不能表達的。古人是追求點畫之間的那種趣味,如王獻之筆畫當中的飛白就很有趣味。這是當時人們将漢字的書寫向精神方面延發的一個追求,從大小相差、斜斜整整等的表現上足見一斑。
而中國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沖突着的、對立又統一的思想,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精粹,在書寫表現上,在點畫、字形的構成上,都要展現文化的哲學思想。沖突關系,就是沖突着的事物之後,又有着統一關系。書法就字來說,點畫有粗細、字的大小、正斜、方圓等,是要用沖突關系來表現出來的。就整體章法來說,它有輕重、緩急、空間的疏密等等,但不論使用任何沖突關系,最終還是要達到和諧統一的目标。
有的書法專家認為,書法想要表現出上述關系,隻有醜書才能表現出來。人們在寫醜書時,很容易把其中的大小、疏密、方圓、黑白表現而出,正如白砥所說,醜書當中所蘊藏的複雜性和深刻性是一反人們對傳統書法美的認識,它其實也是一種最為簡單的表現方式,隻不過人們的思想認識還是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而已。
對于白砥教授關于醜書的觀點,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發表留言讨論。
推薦閱讀:
北大教授王嶽川:我的書法是從“三王一孫”而來。網友:看不出來
他是書法教授,作品争議很大,有人認為好到極緻,有人說差到極緻
書法教授:“醜書”最能表達書法中的藝術氣質,它比唯美書法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