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壇上,一些書法家把對漢字的書寫變成了書法藝術,一下子拉開了與傳統書法的距離。正所謂寫字與書法的關系,在他們眼裡,就是傳統派與創新派之分。在普通人的眼裡,楷書就是一個把字寫得十分工整,十分好看,這才是真正的有書法水準的人,甚至還有人認為,書法水準的高低,完全取決于楷書寫得怎麼樣了。
但是,當代書法家們卻并不喜歡寫工工整整的楷書,因為在他們眼裡,那些“狀如算子”的書法是根本不具有書法藝術性的,而隻有把字的大小、粗細、正欹、疏密等關系排列得十分到位時,才算是有了書法的藝術性。是以,很多書法家們往往在曆史上尋找一些具有書寫意趣的書體進行發現、探索和創新。如曾翔等人就是從南北朝的一些作品中為自己找到了書法的意趣性,也成為自己書法風格的特殊符号。

梁培先是曾畢業于南京師範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師從尉天池、馬士達、邱振中、王冬齡等老師,擅長魏碑楷書和行草書書法的研究與創作,作品曾在全國書法大賽上獲得過獎項,有多篇論文和著作發表于書法專業雜志和報刊。他的老師邱振中認為:“梁培先對書法、對視覺藝術作品、對詩歌都具有出色的敏感。”王冬齡說:“培先潛心于隸,取其博大蒼老,發而為草,氣象闊大堂正、筆性灑脫磊落。”
上述兩位先生對于梁培先的書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主要涉及了兩個核心問題:一是說梁培先的書法具有很強的視覺藝術,就像詩歌一樣有一定的節奏和音律之感;二是梁培先的書法是從漢隸入手,并且在漢隸上的表現方法有了正大氣象,筆性也很灑脫、自然。總之,他的兩位導師均認為梁培先的書法作品在藝術性的表現力上具有了十足的可觀之處。
那麼,什麼是書法的視覺藝術?
視覺藝術,就是書法作品給予人們在感官上的一種感受。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應當是形式感和整體感的造型藝術。這是當代書法作品的主要特征。但是,書法作品不僅僅是隻有了形式感的視覺感就是藝術作品了,這是完全不夠的。而梁培先在創作書法作品時,還有兩種要素參與其中:一個是漢字的意趣性,另一個就是筆墨的線條能力。
對于意趣性,正如前面所說,這是當代書法家尋找書法表現力的另一種基本思路。梁培先的楷書,它是取法高古的,并不是從唐楷入手,而是以漢隸為根基,在魏碑上下了很大功夫。我們知道,書法史上,魏碑就是從隸書而來的,它是一種過渡性書體,是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的,也是開啟唐代楷書的一種書體。而梁啟先在隸書上所下的功夫,則是為了更好地寫好魏原打下基礎。
筆畫能力是任何一位書法家必須要具有的基礎功力。縱使作品有畫面感、視覺感,如果缺少筆墨的表現能力,那也隻是一種表面功夫。正如他的老師所說,梁培先在上學期間,曾經在漢隸上下足了很大功夫,是經過了四年的嚴格訓練的。梁培先的楷書作品,線質是非常厚重的,這是由于長期對漢隸臨習的結果,如同“錐畫沙”般的具有金石之氣,的确寫出了大漢雄風般的蒼茫之氣。
接下來才是作品的才情認知和表現能力,也就是藝術性的表現方法。在梁培先的書法作品中,他作為一個南方人,不僅賦予了作品的秀美之氣,更加使漢隸的正大氣象和深厚之氣得以充分展示,用自己的學養、認知、情感參悟于藝術的創作之中,使作品可觀、可歎。
但是,對于書法愛好者來說,有的人認為,作為一名研究所學生,把楷書寫成這樣,是因為楷書真的不好寫,不好學,現在有很多寫不好字的人都去劍走偏鋒,弄一些奇奇怪怪的作品說成是藝術品,着實讓人難以認同。還有的人認為,那些所謂的藝術家,即使作品寫得再優秀,也沒有人去學它,并且這樣的作品在曆史上也是難以傳承下去的,畢竟以前能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好看的,如王羲之的字就是美的,歐陽詢的楷書更是好看的。
對于梁培先的楷書作品,你是怎麼看的,歡迎發表留言,談談你的看法。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台原創,歡迎關注,轉發,下期更精彩!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相關閱讀:
他28歲連獲書法大獎,30歲就被譽為“魏碑高手”
魏碑書法學起來很簡單,創作時這兩個方法很實用
她靠一手魏碑書法獲了蘭亭獎,還當上了省青書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