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人說旅遊得多了,見得多了,再看見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也見怪不怪了。
然而世界上既然有天南海北到處旅遊遊玩的人,就有成天哪裡也不想去,隻想在家待着的人。日本文化進入我國後,帶來了“宅系”一詞,指的就是這些衣食住行全都在家中,從不出門,和人交流僅限于網絡的人。
當然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多見,然而在大洋彼岸老美的阿拉斯加州,有這樣一座小鎮,鎮上所有居民(200個)都生活在同一幢大樓中,其中很多人可能半輩子都沒出過大樓,這裡可不是什麼宅男宅女聚集地,而是傳奇小鎮惠蒂爾。
惠蒂爾(也有譯作惠提爾)小鎮算得上是世界知名的傳奇小鎮了,雖說它是個小鎮,但全鎮境内的唯一建築就是一座叫做貝吉奇(begisch towers)的大樓,一共15層高。
它就如同一個自給自足的生命體,樓内的一切足夠供給小鎮上的居民。當然,在本地人口中,它還有一個名字——荒野中的度假酒店,足以看出在大樓内生活有多麼惬意。那麼,這座奇妙的惠蒂爾小鎮,有着怎樣的曆史呢?
惠蒂爾小鎮位于威廉王子灣的西端,它距離阿拉斯加州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大概有100公裡的路程,面朝大海,遺世獨立,僅有一條叫做安德森隧道的穿山隧道連通外界,這條隧道是北美最長的隧道之一,是二戰時修建的。
衆所周知在二戰中後期,日軍與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發生了不少沖突,面對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美軍決定尋找一個地方修建一個遏制日軍的軍事基地。于是此時,擁有不凍港的惠蒂爾就進入了美軍視野。
為了友善往來運送軍事裝備,美軍修建了安德森隧道連通外界,這也成為了小鎮通向外面的唯一途徑。而且這條隧道還是一條單行道,迎面相向行駛的話兩輛車都無法經過。二戰時美軍将惠蒂爾當作了自己的軍事基地,于是巴特納大樓(buckner building)拔地而起,它也是貝吉奇大樓的前身。
因為當地天氣寒冷,是以軍民們的生活一切都在大樓内,樓裡有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除了基本的衣食保障以外,精神娛樂也沒落下,圖書館、劇院、保齡球館應有盡有。
修建這座大樓的初衷一是為了抵禦寒冬,二是為了避免戶外活動暴露目标。冷戰時期貝吉奇大樓拔地而起,這棟樓最早是修給軍官的家庭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式大樓,樓内的東西比起巴特納大樓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冷戰結束後,巴特納大樓被逐漸荒廢,絕大多數惠蒂爾小鎮的居民都搬入了貝吉奇大樓内,換了個地方繼續過着“足不出戶”的生活。
惠蒂爾小鎮是對遊客開放的,是以這些年來也有不少人因為好奇而前往當地一探究竟,看看那些居民是不是住進大樓以後真的就不用再出門了。
别看貝吉奇大樓從外觀上隻是一座較寬的大樓,但其實内部有着一個小鎮所需要的一切設施,甚至有相關部門辦公室,其他諸如醫院、飯店、警局、學校、超市、郵局等也是應有盡有,大樓内大概有150個房間是專門用作這些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崗位。
不過這些場所面積都不大,裡面的從業人員也不多,不過專業從業人員也都是經過專業教育訓練,擁有合格營業執照的;而學校裡雖然隻有兩名老師,但也足夠應對小鎮裡的孩子了。
至于警察,其實他們更像是維護整個大樓正常運轉的從業人員,畢竟在大樓裡大家幾乎都擡頭不見低頭見,實施犯罪的代價太大了,是以警察基本上也沒什麼用武之地,除了阻止一些小偷小摸以外,其他時候基本上就和酒店保安做的事差不多。大樓内還有一個大型的廣場,專門供居民們鍛煉健身以及散步,大樓内網絡、wi-fi之類的普及也是不用說的。
而貝吉奇大樓還專門開辟了最上面兩層作為旅館,遊客們來到小鎮後就可以入住,體驗一把另類的“度假酒店”生活,體驗一下整個鎮子上的娛樂活動是如何在一棟樓裡完成的。
很多居民半輩子沒出過大樓,但也不是他們出不去,隻是自身不願意,他們不認為貝吉奇大樓是禁锢他們的地方,是他們主動選擇了不外出,因為大樓裡的一切能夠滿足他們的日常生活需要,甚至是更高階的精神需要,那麼自然就沒有了外出的必要。
如果說日本的那種“家裡蹲”是封閉了自己的話,惠蒂爾小鎮的居民的生活就可以看作是“一定範圍内”的開放式。
其實想想,就算是在樓外,很多人的生活也不過是三點一線,在固定範圍内活動、和固定的人交流、進行固定的娛樂活動,樓裡樓外,其實也沒什麼差别。
全球第一“宅”的小鎮,居民都住同一棟樓,裡面學校超市樣樣俱全
全鎮200人住同一棟樓,裡面學校超市樣樣俱全,有人幾十年沒出樓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旅行中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