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亂世的戰國,論嘴皮子的功夫,如果蘇秦稱第二,恐怕沒人敢稱第一。這位仁兄靠着一張嘴,成功地忽悠到了六國相印,混到了半輩子的富貴名利,這口才和頭腦,确實杠杠滴。
從春秋進入戰國時代以後,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争更加激烈了,有實力的國家莫過于齊、楚、秦、趙、魏、韓、燕。至于宋國、鄭國這些小國家,土地面積雖然也不小,但基本已經邊緣化,變得衰敗而沒有競争力,成為以上七個國家的砧闆肉。

在當時的戰國時期,國家實力雖然重要,但謀略也不可少,是以想稱霸也不能單純硬鋼,還需要謀略來輔助軍事行動。即使是後來橫掃六國的秦國,如果不善用謀略來拆分對手,最終也不能稱霸天下——因為諸侯國太多,假如他們聯合起來共同攻打秦國,秦國肯定敵不過。
是以在這種形式下,強如秦國這樣的大國,也需要謀略家、縱橫家,來為國君出謀劃策,以便能高效吞并六國。其他六國諸如魏國、齊國也更是渴求賢才,也想招聘一個商鞅一樣的人才,通過變法富強,一夕之間能夠跻身“超級大國”的行列。
市場催生需求,是以一大批身懷各色治國方案的神人們紛紛登場,在戰國七雄中到處奔走,向各國諸侯推薦自己治世平天下的“藥方”,指望哪位君主慧眼識英才,看中自己,這樣就能一朝翻身,擷取榮華富貴。
戰國七雄
實力為政治鬥争搭建舞台,權術手腕則是舞台上的精彩演出,蘇秦就是傑出的“演員”,也是這批謀士中的佼佼者。隻不過,後來成為成功人士的蘇秦,當初的求職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而是險些揭不開鍋。
蘇秦是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當初為了能夠學到縱橫天下的謀略,蘇秦不惜變賣家産,離開洛陽前去投奔戰國時期的第一名師——鬼谷子,希望在鬼谷子那裡學到本領。
蘇秦
在當時,假如一個人生活在一個安分守己的環境,卻做出這樣違背傳統的冒險之事,那簡直就是離經叛道。在親戚朋友們眼中,蘇秦的行為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父母,兄弟,嫂子基至妻子都不贊成他的做法。
這就有點類似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公務員居然辭掉鐵飯碗,跑去擺攤,這在旁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傻。
不過在蘇秦看來,鬼谷子已經教育出龐涓和孫膑這兩位馳騁天下的軍事大家,是以蘇秦深信,隻要在鬼谷子學得一技之長,也必定會有所成就,名留青史。
戰國奇人鬼谷子
從鬼谷子處學成歸來的蘇秦決定一展自己的才華,他将目光盯向國力強盛的秦國。曾經的秦孝公就很難拜見,現在的秦惠文王更難拜見,因為秦國比以前更強大了。為了拜見秦孝公,商鞅曾求助于宮内的閹人;而為了拜見更難見的秦惠文王,蘇秦也是不惜血本花了不少“人事”。
第一次與秦王相見,蘇秦急切地表達着自已的觀點。他說:秦國的條件實在太好了,可攻可守,天然拿着一副稱霸的好牌——。這些可都是秦國稱霸天下的大好條件。
秦國的地理方位
蘇秦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他其實隻想表達一個意思,憑秦國的實力、争霸天下綽綽有餘,隻要秦惠文王允諾,重用他,采納他的謀略,必能一統天下。
商鞅因為變法弄得滿城風雨,剛剛受車裂之刑,而蘇秦的激進思想與商鞅無異,自然不會獲得惠王的認可。何況商鞅曾經罪過秦惠文王。個人恩怨也不淺。
原來秦惠文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批評商鞅變法的手段太過激進,因而被處罰,但是太子本人不能受刑,最終由他的兩個師傅替他受過:一個割了鼻子,一個臉上刺字。秦惠文王上台之後,能不記恨商鞅才怪!假如蘇秦識相的話,千萬别讓秦王把自己和商鞅聯想到一起去。
秦惠文王
可惜蘇秦并沒有敏感地考慮到這一層關系。
秦惠文王擺出老資格說:羽毛不豐滿就不能高飛,法令不完備就不能實施賞罰,德行不高就不能統治萬民。政治教化應該上順天意,下合民心。他非常感激蘇秦不遠萬裡前來指教,然而考慮到目前局勢,征戰天下的事最好暫時擱置。
看得出,秦惠文王明顯不喜歡這種過激的争霸政策,他還是喜歡柔緩的治國主張。
可為了拜見秦惠文王,蘇秦費盡心思,也花費不少錢,自然不會輕易放棄。還沒見秦惠文王之前,他就想到秦惠文王也許不會采納他的建議。于是蘇秦提出“一将功成萬骨枯”,一個國家想要稱霸天下,不打仗是行不通的。自古以來,神農攻打補遂,黃帝攻打蚩尤,唐堯放逐丹朱,夏禹攻打共工,商湯滅亡夏桀,這些都是為稱霸天下而戰的活生生的例子。
商鞅已經弄得民怨沸騰,這緊接着又來個蘇秦鼓吹戰争,這不更是破壞社會安甯嗎?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需要花錢的,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秦惠文王思前想後,臉色已經變得越來越難看。但蘇秦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仍是滔滔不絕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國君若想要稱霸天下,必須招納敢死隊,組建一支無堅不摧的軍隊。在稱霸天下的道路上,遇上強國打強國,撞上弱國滅弱國,不能容情,更不能手軟。”
最終蘇秦的結論是:隻有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百姓才會臣服,其他國家才會歸順,君王才有權威。
這麼一來,蘇秦的霸道之術火藥味更重,秦惠文王既然容不下商鞅,自然更容不下蘇秦。而蘇秦在揣摩秦王的心理上,明顯也有不足:
第一,自從商鞅被處理以後,秦惠文王對于六國來的人就不那麼待見。說不定就從蘇秦踏上台階的時候,秦惠文王就對他有着抵觸心理,假如蘇秦明白這一微妙關系,提早防範,在言辭間盡量削弱這一點,令秦王放下戒備,溝通效果會好很多。
第二。自我推薦,也要提前分析對方的喜好,要懂得看人下菜。提前預估對方的反應和忌諱,以及可能的臨時變故,避免踩雷。
第三,及時觀察對方微表情。當秦王臉色不好、有拒絕态度的時候,蘇秦應該及時止住話頭,順着秦王的話風往下說。在圍繞“如何令秦國更加富強以便于争霸”這一核心價值上,巧妙改變表達方式,迂回前進,用其他方案來打動秦王。最終目的是讓秦王認可你這個人而不是建議。
隻要國王認可你這個人,那你做什麼都是對的,方案換成别的也沒關系。
隻可惜,當時的蘇秦不夠老謀深算,這三點他都沒有抓到,一味地堅持,結果面試碰個軟釘子。假如他知情識趣,即便沒有當場獲得認可,至少面試後能令秦惠文王還惦記着他。(不得不承認高情商從古至今都很重要)
由于蘇秦是當時名士鬼谷子的弟子,是以他能夠任意待在秦國國都。蘇秦不僅有才學也有毅力。第一次遊說失敗後,他并沒有放棄,接着寫了10多篇言辭懇切的奏疏,布望能夠獲得秦惠王的賞識。
可是現實太殘酷,秦惠文王拒絕了蘇秦的建議,對他的書信自然不會認真看了,随便看兩眼就擱置一邊。這樣,一邊望眼欲穿地等,一邊沒當回事。在秦國國都沒待多久,蘇秦就花光了所有的盤纏,連吃住的費用都沒了。
為了遊說秦惠王,蘇秦将自己的後半生都給押上了,最終結果卻是兩手空空,好不心痛。在秦國的這些時間,為了寫奏疏上呈,蘇秦連珍貴的黑貂皮大衣都給磨破了。看着破碎的衣服,蘇秦就想到自己那一顆充滿激情的心,卻不能打動固執的秦惠文王,想想就心痛。
人生失意,身無分文,蘇秦不得不離開秦國國都。
《戰國策》上就曾記載,蘇秦遊說秦惠王失敗後的狼狽模樣:“羸滕履跷,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狀有歸色”。白話文的意思就是說:蘇秦用破布綁住小腿,穿着草鞋,背上背着書籍,肩上挑着擔子,形容憔悴,面目焦黑,囊中空空如矣,愧疚萬分,一步一個腳印地歸家。至于那件珍貴的黑貂皮大衣也不見了,估計給賤賣了當盤纏。
蘇秦從秦國走路回家,少說也走了幾個月,深一腳淺一腳,疲乏不堪。事業上失利的他本想獲得家庭的溫暖,誰曾想家人看他如此狼狽地歸來,竟都看不起他。妻子見蘇秦回來,仍舊織布,視蘇秦如無物;嫂子做飯,人人有份,唯獨沒有蘇秦的;蘇秦轉眼看父母,父母吃自己的飯,不看蘇秦一眼。
面試失敗,沒有謀個一官半職,正需要親人的安慰,可誰知卻遇到這樣的态度。世道冷暖,世态炎涼,可見一斑,親人如此現實,現實到令你欲哭無淚!
親人們冷漠的态度極大地刺激了蘇秦,他發誓要做出一番大事業!
後來的事就是人生逆襲了:蘇秦比以往更發奮了,更加精通天下态勢,并且吸取教訓,注意研究面試官的心理,學會了看人下菜,對症下藥——國家強弱不同,每個諸侯的訴求也就不同,再加上君主們的性格也不同,面試時更要能分析他們微妙的心理變化。
莫欺少年窮,也許正是身邊至親的态度,真正激勵了蘇秦,之後蘇秦以自己敏銳的頭腦和卓越的口才,先後征服了燕王,趙王,齊王,成功策劃了六國合縱抗秦的方針,并且執掌了六國相印,令自己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