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還在用“二百五”罵人嗎?這句俗語背後的曆史故事,卻十人九不知

我們在生活中平常會用到很多俗語,然而這些俗語背後的淵源卻很少有人知道。例如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一個形容别人傻頭傻腦的詞“二百五”,這個詞其實背後是有曆史傳說和典故的。這個詞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

你還在用“二百五”罵人嗎?這句俗語背後的曆史故事,卻十人九不知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縱橫家,名為蘇秦。他說服當時的六國,結成聯盟,打算一起抵制共同的敵人——秦國。然而他的這個主張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正當他為齊國效力時,遭遇了刺客的襲擊,不幸身亡。齊王知道這件事之後,便下令捉拿刺客。可是刺客經過專業訓練,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

齊王于是想到了一招,用另一種方式引誘刺客出現。齊王下令将蘇秦的屍體鞭打的渾身是血,挂在城門上,還貼出黃榜,上面寫着:“蘇秦是一個内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除了他,多虧這位勇士出手,為民除害,大快人心。現在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勇士前來領賞。”

你還在用“二百五”罵人嗎?這句俗語背後的曆史故事,卻十人九不知

于是真的有人看到黃榜前來領賞的,而且前來要賞的人還不止一個,有四個人都親口說自己就是殺死蘇秦的勇士。然而出現這種情況,要麼其中一個就是兇手,要麼都不是。齊王看着這幾個為了賞金不惜撒謊的人,雖然十分生氣,但還是沒有發作,仍然說道:“那這一千兩黃金怎麼給你們分呢?”這四個人顯然都不是真正的兇手,既然還能說道:“這好辦,把這一千兩黃金分成四份,一人二百五就可以了呀。”齊王看他們這回複,更加氣憤了,于是下令将這四個“二百五”都處死了。

你還在用“二百五”罵人嗎?這句俗語背後的曆史故事,卻十人九不知

這四個人為了賞金竟然傻傻中了圈套,還送上了自己的性命。于是後人就用“二百五”來形容傻瓜、笨蛋和為财色迷惑的人。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典故,源于民間傳說,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

你還在用“二百五”罵人嗎?這句俗語背後的曆史故事,卻十人九不知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寝忘食,每天從白天學到黑夜,都不肯休息。可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這個秀才苦讀了大半輩子還沒有落個好的結果。于是他便放棄了追求名碌,轉而将心思放在了個人生活上。這個秀才到了晚年,喜得二子,不禁感慨起了自己一生的成敗。于是将大兒子取名為成事,小兒子取名為敗事。從此以後便對兩個兒子進行栽培,教他們讀書寫字。

你還在用“二百五”罵人嗎?這句俗語背後的曆史故事,卻十人九不知

秀才出門趕集,吩咐兩個兒子在家大兒子寫三百個字,小兒子寫兩百個字。而這個大兒子成事喜歡偷懶,于是就少寫了五十個字,并且要求自己的弟弟多寫五十個字給自己充數。等到秀才回到家,詢問妻子兩個兒子的寫字情況時,妻子就說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人都是二百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大兒子寫的字不夠數,小兒子還多寫了,兩個人都寫了二百五十個字。

而這句話最後也廣為流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用來形容一個人辦事不牢,而“二百五”也是用來形容一個人不可靠。這些話最後也演變為俗語,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口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