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乱世的战国,论嘴皮子的功夫,如果苏秦称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这位仁兄靠着一张嘴,成功地忽悠到了六国相印,混到了半辈子的富贵名利,这口才和头脑,确实杠杠滴。
从春秋进入战国时代以后,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了,有实力的国家莫过于齐、楚、秦、赵、魏、韩、燕。至于宋国、郑国这些小国家,土地面积虽然也不小,但基本已经边缘化,变得衰败而没有竞争力,成为以上七个国家的砧板肉。

在当时的战国时期,国家实力虽然重要,但谋略也不可少,因此想称霸也不能单纯硬钢,还需要谋略来辅助军事行动。即使是后来横扫六国的秦国,如果不善用谋略来拆分对手,最终也不能称霸天下——因为诸侯国太多,假如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攻打秦国,秦国肯定敌不过。
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强如秦国这样的大国,也需要谋略家、纵横家,来为国君出谋划策,以便能高效吞并六国。其他六国诸如魏国、齐国也更是渴求贤才,也想招聘一个商鞅一样的人才,通过变法富强,一夕之间能够跻身“超级大国”的行列。
市场催生需求,因此一大批身怀各色治国方案的神人们纷纷登场,在战国七雄中到处奔走,向各国诸侯推荐自己治世平天下的“药方”,指望哪位君主慧眼识英才,看中自己,这样就能一朝翻身,获取荣华富贵。
战国七雄
实力为政治斗争搭建舞台,权术手腕则是舞台上的精彩演出,苏秦就是杰出的“演员”,也是这批谋士中的佼佼者。只不过,后来成为成功人士的苏秦,当初的求职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险些揭不开锅。
苏秦是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当初为了能够学到纵横天下的谋略,苏秦不惜变卖家产,离开洛阳前去投奔战国时期的第一名师——鬼谷子,希望在鬼谷子那里学到本领。
苏秦
在当时,假如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安分守己的环境,却做出这样违背传统的冒险之事,那简直就是离经叛道。在亲戚朋友们眼中,苏秦的行为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父母,兄弟,嫂子基至妻子都不赞成他的做法。
这就有点类似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公务员居然辞掉铁饭碗,跑去摆摊,这在旁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傻。
不过在苏秦看来,鬼谷子已经教育出庞涓和孙膑这两位驰骋天下的军事大家,因此苏秦深信,只要在鬼谷子学得一技之长,也必定会有所成就,名留青史。
战国奇人鬼谷子
从鬼谷子处学成归来的苏秦决定一展自己的才华,他将目光盯向国力强盛的秦国。曾经的秦孝公就很难拜见,现在的秦惠文王更难拜见,因为秦国比以前更强大了。为了拜见秦孝公,商鞅曾求助于宫内的阉人;而为了拜见更难见的秦惠文王,苏秦也是不惜血本花了不少“人事”。
第一次与秦王相见,苏秦急切地表达着自已的观点。他说:秦国的条件实在太好了,可攻可守,天然拿着一副称霸的好牌——。这些可都是秦国称霸天下的大好条件。
秦国的地理方位
苏秦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其实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凭秦国的实力、争霸天下绰绰有余,只要秦惠文王允诺,重用他,采纳他的谋略,必能一统天下。
商鞅因为变法弄得满城风雨,刚刚受车裂之刑,而苏秦的激进思想与商鞅无异,自然不会获得惠王的认可。何况商鞅曾经罪过秦惠文王。个人恩怨也不浅。
原来秦惠文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批评商鞅变法的手段太过激进,因而被处罚,但是太子本人不能受刑,最终由他的两个师傅替他受过: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字。秦惠文王上台之后,能不记恨商鞅才怪!假如苏秦识相的话,千万别让秦王把自己和商鞅联想到一起去。
秦惠文王
可惜苏秦并没有敏感地考虑到这一层关系。
秦惠文王摆出老资格说:羽毛不丰满就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就不能实施赏罚,德行不高就不能统治万民。政治教化应该上顺天意,下合民心。他非常感激苏秦不远万里前来指教,然而考虑到目前局势,征战天下的事最好暂时搁置。
看得出,秦惠文王明显不喜欢这种过激的争霸政策,他还是喜欢柔缓的治国主张。
可为了拜见秦惠文王,苏秦费尽心思,也花费不少钱,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还没见秦惠文王之前,他就想到秦惠文王也许不会采纳他的建议。于是苏秦提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国家想要称霸天下,不打仗是行不通的。自古以来,神农攻打补遂,黄帝攻打蚩尤,唐尧放逐丹朱,夏禹攻打共工,商汤灭亡夏桀,这些都是为称霸天下而战的活生生的例子。
商鞅已经弄得民怨沸腾,这紧接着又来个苏秦鼓吹战争,这不更是破坏社会安宁吗?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需要花钱的,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秦惠文王思前想后,脸色已经变得越来越难看。但苏秦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仍是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国君若想要称霸天下,必须招纳敢死队,组建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在称霸天下的道路上,遇上强国打强国,撞上弱国灭弱国,不能容情,更不能手软。”
最终苏秦的结论是:只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百姓才会臣服,其他国家才会归顺,君王才有权威。
这么一来,苏秦的霸道之术火药味更重,秦惠文王既然容不下商鞅,自然更容不下苏秦。而苏秦在揣摩秦王的心理上,明显也有不足:
第一,自从商鞅被处理以后,秦惠文王对于六国来的人就不那么待见。说不定就从苏秦踏上台阶的时候,秦惠文王就对他有着抵触心理,假如苏秦明白这一微妙关系,提早防范,在言辞间尽量削弱这一点,令秦王放下戒备,沟通效果会好很多。
第二。自我推荐,也要提前分析对方的喜好,要懂得看人下菜。提前预估对方的反应和忌讳,以及可能的临时变故,避免踩雷。
第三,及时观察对方微表情。当秦王脸色不好、有拒绝态度的时候,苏秦应该及时止住话头,顺着秦王的话风往下说。在围绕“如何令秦国更加富强以便于争霸”这一核心价值上,巧妙改变表达方式,迂回前进,用其他方案来打动秦王。最终目的是让秦王认可你这个人而不是建议。
只要国王认可你这个人,那你做什么都是对的,方案换成别的也没关系。
只可惜,当时的苏秦不够老谋深算,这三点他都没有抓到,一味地坚持,结果面试碰个软钉子。假如他知情识趣,即便没有当场获得认可,至少面试后能令秦惠文王还惦记着他。(不得不承认高情商从古至今都很重要)
由于苏秦是当时名士鬼谷子的弟子,所以他能够任意待在秦国国都。苏秦不仅有才学也有毅力。第一次游说失败后,他并没有放弃,接着写了10多篇言辞恳切的奏疏,布望能够获得秦惠王的赏识。
可是现实太残酷,秦惠文王拒绝了苏秦的建议,对他的书信自然不会认真看了,随便看两眼就搁置一边。这样,一边望眼欲穿地等,一边没当回事。在秦国国都没待多久,苏秦就花光了所有的盘缠,连吃住的费用都没了。
为了游说秦惠王,苏秦将自己的后半生都给押上了,最终结果却是两手空空,好不心痛。在秦国的这些时间,为了写奏疏上呈,苏秦连珍贵的黑貂皮大衣都给磨破了。看着破碎的衣服,苏秦就想到自己那一颗充满激情的心,却不能打动固执的秦惠文王,想想就心痛。
人生失意,身无分文,苏秦不得不离开秦国国都。
《战国策》上就曾记载,苏秦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的狼狈模样:“羸滕履跷,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白话文的意思就是说:苏秦用破布绑住小腿,穿着草鞋,背上背着书籍,肩上挑着担子,形容憔悴,面目焦黑,囊中空空如矣,愧疚万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归家。至于那件珍贵的黑貂皮大衣也不见了,估计给贱卖了当盘缠。
苏秦从秦国走路回家,少说也走了几个月,深一脚浅一脚,疲乏不堪。事业上失利的他本想获得家庭的温暖,谁曾想家人看他如此狼狈地归来,竟都看不起他。妻子见苏秦回来,仍旧织布,视苏秦如无物;嫂子做饭,人人有份,唯独没有苏秦的;苏秦转眼看父母,父母吃自己的饭,不看苏秦一眼。
面试失败,没有谋个一官半职,正需要亲人的安慰,可谁知却遇到这样的态度。世道冷暖,世态炎凉,可见一斑,亲人如此现实,现实到令你欲哭无泪!
亲人们冷漠的态度极大地刺激了苏秦,他发誓要做出一番大事业!
后来的事就是人生逆袭了:苏秦比以往更发奋了,更加精通天下态势,并且吸取教训,注意研究面试官的心理,学会了看人下菜,对症下药——国家强弱不同,每个诸侯的诉求也就不同,再加上君主们的性格也不同,面试时更要能分析他们微妙的心理变化。
莫欺少年穷,也许正是身边至亲的态度,真正激励了苏秦,之后苏秦以自己敏锐的头脑和卓越的口才,先后征服了燕王,赵王,齐王,成功策划了六国合纵抗秦的方针,并且执掌了六国相印,令自己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