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麗麗下鄉養兒記 成長之路不是獨木橋

作者:中吳網
馮麗麗下鄉養兒記 成長之路不是獨木橋

cbs新媒體訊 “從前我對她悉心照顧,但是她沒有力量。現在我放她一人在家,她不僅照顧好自己,還照顧了整個家。”

《下鄉養兒》中,主人公天天的改變是偶然的個例還是值得推廣的範本?3月26日上午9:00,作者馮麗麗以“天天媽”的身份登上“常州公開課”講壇,為您講述“孩子就該是一棵自由生長的樹”,分享陪伴孩子在鄉下蛻變成長的經曆。

公開課一開始,馮麗麗老師就講述下鄉養兒的起因,“孩子連續換了五家幼稚園,越換越好,可是對學校的恐懼卻與日俱增。好不容易熬到國小,以為會好點,沒想到第一天就哭着回來,不願意再去,最終隻好退學。作為新手母親的我,很焦慮,怎麼辦呢?”

偶然的機會,天天一家結識了家庭教育指導師喬老師,為了女兒已經辭去全職工作的天天爸媽,從此踏上了四年的下鄉養兒之路。沒想到一次無奈的選擇,卻為孩子的成長找到另一個天地。

鄉下自由、開放的環境讓孩子的力量得到了釋放,從做飯、養小動物開始,天天爸媽和喬老師一步步引導,天天開放了自己的性格,可以獨立做飯,可以交到許多好朋友,這樣的改變讓天天爸媽欣喜若狂,原來我們的孩子不是不可以!而是一直沒有一個合适的環境、合适的契機讓她發生改變。

馮麗麗下鄉養兒記 成長之路不是獨木橋

每個人今天教養子女的方式,都藏着自己原本家庭和童年經曆的影響,與曾經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密切相關。

在下鄉養兒的後來,天天不願意再做飯,天天媽再次變得焦慮,擔心天天的不堅持使她再也沒有責任心,擔心她再也回不到學校,她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父親去世時痛苦的童年”……

那些困擾我們的育兒問題,本質上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答案隻能在自己身上找。鄉下開放自由的環境最終安撫了天天媽,她在菜園裡頓悟“不要擔心,是黃瓜就會結黃瓜,是豆角就會結豆角。”

孩子身上對學習的焦慮、對人際交往的不自信,其實都來自家庭的影響,都與父母的處理方式息息相關。有觀衆課下問道,“馮老師,天天有叛逆的青春期嗎?你們會怎麼處理?也由她決定,不強求嗎?”馮老師說:“哪個孩子沒有青春期,但我們處理的很好。因為天天知道父母是愛她的,不會因為忽略她的想法而站在别人的立場上背叛她。那她感受到這個力量自然願意分享自己的煩惱和困惑,天天的青春期也在很平穩的度過。”

本次公開課的現場,一位十幾歲的男孩抒發由衷的感慨:“我真希望我父母也能像馮老師這麼民主,讓我有自由的權利,不在我做完學校的作業後還不斷布置其他作業……”

孩子的自述讓人唏噓的同時,也引起了大家對為人父母的審視,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許父母和孩子要聊的話題,不僅僅局限在成績的好壞、班級的名次,更多的應該是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分擔。不是我們的孩子不優秀,在他最迷茫、最無助的時候,父母要做好傾聽者和陪伴者,跟孩子的心保持零距離,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自己的力量,那很多事情都能解決。讓我們卸掉身上那層厚厚的家長架子,享受互相陪伴的美好時光。

你看,這麼“菜”的家長,這麼“弱”的孩子,最後都能過上正常的生活,那其他家庭還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呢?把彎路走直是聰明的,因為找到了捷徑;把直路走彎是豁達的,因為可以多看幾道風景。成長之路不是獨木橋,放棄固執,打開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文:徐夢霞 圖:嶽春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