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曆史,從南至北的統一戰争成功率極低,多的是從北向南以摧枯拉朽之勢統一全國的。任何一個政權如果在長江以南定了下來,那基本上就可以宣告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徹底終結,覆滅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這是一個定理,至少直到明朝這個定理還是正确無誤的。這也就是傳說中的天命。不過天命這種東西差不多是五十年河東五十年河西,現在到了轉變的時候了。
朱元璋的北伐有如箭在弦上,已經不得不發。但茲事體大,一旦成功天下便定了下來,一旦失敗前面的所有努力也會瞬間化為飛灰。雖然元朝當時已經衰弱不堪,但到底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爛船還有三千釘,誰也不敢真地輕視成吉思汗的子孫。
要成功,便必須要拟定一個詳細的、完美的計劃,還需要找到這個計劃的執行人。
朱元璋與劉基細細商定了北伐計劃。此時常遇春提議: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滅元朝的疲卒,占領大都後,分兵出擊,則大功告成。對此,朱元璋不贊成,他認為大都是元朝經營了上百年的都城,防禦工事堅固,孤軍深入進攻,太過危險,應先取山東,再占河南,折攻潼關,取得東西南三方面的軍事要點,然後再攻取大都,必将成功。諸将對此表示贊同,當然就算不贊同也是沒用的。
大的戰略清楚了,小的細節也是不能疏忽的。越是接近成功,越是要考慮得面面俱到。民心這樣的東西說起來似乎玄之又玄,但卻是萬萬不能忽視的。幸好朱元璋本身就是貧下中農出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長期從事基層工作,想群衆之所想,急群衆之所急。于是他再三申明軍紀,告誡出征将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随後還釋出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号,這對中原地區的廣大漢族人民具有很強的号召力;檄文還表示,對于蒙古人和色目人若願為新皇朝臣民,則與中原人民一樣看待。
至此,北伐的準備工作已經接近完成。但可惜千軍易得,一将難求。朱天子此時已經是功成名就的孤家寡人,自然不可能自己再上陣交鋒——萬一有個什麼閃失,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不就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但北伐之軍盡是精銳,如果交到一個沒能力的人手裡,那自然一切休提。即便是有能力,如果他還有野心,那也是大大的不安全。
這時,徐達這個名字便從他的腦海中閃現。徐達此人也是窮苦出身,小時候主要的工作是放牛。相傳他還是朱元璋小時候光屁股認識的朋友——這種朋友通常我們叫做“發小”,基本上已經算是最鐵的鐵哥們。當時,朱天子還混得不好,他的朋友自然也不可能是從小熟讀四書五經的人。事實上直到元末起兵,徐達也還是個半文盲——頂多能認識自己的名字和看看啟蒙書籍,《孫子兵法》上的字估計他都認不全,更别提了解。但徐達好學,更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哪怕是在他帶兵打仗的時候,稍有空閑就會叫上幾個飽學之士給他講解兵法。平日裡如果沒事,他更是跟着文化人談論終日,這可算是真正做到了“談笑有鴻儒”。俗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徐達夭夭跟着讀書人混,雖然不見得就能學富五車,但是受到正面熏陶卻是一定的——這樣的人放在一堆農民裡,那可就稱得上知識分子了。再碰巧他還很能打仗,也就是傳說中的能文能武、文武兼備。
能文能武的徐達在生活中卻是極為自律。當時天下大亂,義軍四起所謂亂世英雄出四方,有兵就是草頭王。稍微有了一點勢力之後便四處驕奢淫逸的人物多不勝數。但徐達卻是不貪女色不貪錢财,哪怕是在朱元璋攻下應天,成了天下赫赫有名的一股勢力之後,徐達也不過是住在一所低濕狹小的房子裡。可話說回來,沒錢買房的那叫窩囊,有錢偏不買房的就算是境界,如果是别人送房都不要的,那就已經是神話了。同樣一件事,放在不同的人身上,那評價自然也就不同。
農民出身的人還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具有的濃烈的鄉土氣息。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故土難離,二是親近同鄉。來自一個地方的人,自然更有共同語言,也就更加容易抱成團。久而久之,從文的演化成了政治派系,行武的就變成了軍隊小山頭。徐達卻從來潔身自好,從不搞拉幫結派的把戲。哪怕是别人來拉攏他,他也不理不睬,隻跟着唯一上級朱元璋同志走。
這樣的人,自然是北伐的最佳統帥。
徐達像
從 1367 年 10 月明軍主力由江淮北上,至 1368 年2月,僅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就攻下山東。山東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戰略上為北伐創造了更為有利的軍事态勢。3 月,徐達揮軍西向,分兵兩路進攻河南。一路自濟甯溯黃河而上,進攻汴梁(今河南開封);一路由河南永城、歸德(今河南商丘)攻許州(今河南許昌)。同時他命征南将軍鄧愈率襄陽、安陸、景陵等處兵馬北攻南陽,策應北征主力作戰。明軍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時間裡相繼攻克汴梁、洛陽以及嵩(今河南嵩縣)、陝(今河南陝縣)、陳(今河南淮陽)、汝(今河南臨汝)諸州,并不戰而據有潼關,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階段的戰略任務。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絕,陷入了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中。五月,朱元璋親抵汴梁,聽取前線将領的軍事情況彙報,并讨論了下一階段的戰略步驟。根據當時元廷已經孤立無援的軍事形勢,徐達提出由臨清(今屬山東)直搗大都的主張,朱元璋表示同意,遂決定由征虜右副将軍馮勝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守河南(今河南洛陽),鎮國将軍郭興等人鎮守潼關,徐達率大軍直取大都。
7 月1日,明軍主力自中灤(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黃河,沿禦河(今衛河),經臨清、長蘆(今河北景縣)、通州(今北京通縣),向北挺進,一路勢如破竹,銳不可當,直逼大都城下。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遂于28日夜三鼓攜太子、後妃出建德門,由居庸關逃往上都開平(今内蒙古多倫西北)。8月2日,徐達率軍進占大都,從根本上結束了元朝的統治。
攻克大都之後,北方之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盡入明軍之手,尤其是元帝北逃,使整個北伐戰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困據秦晉的元地主武裝集團,完全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朱元璋得到徐達大軍攻下大都的消息以後,不失時機地命其轉入下一個戰略階段。
8 月 15 日,朱元璋命都督副使孫興祖、都督佥事華雲龍留守北平府(今北京),徐達、常遇春揮師西向,攻取山西。同時,他命馮勝、偏将軍湯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應攻晉主力。經過近五個月的艱苦作戰,明軍于洪武二年(1369 年)正月攻克大同,進而平定山西。這時盤據在陝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齊、張思道等 10 餘萬人。徐達平定山西以後,迅即轉攻陝甘,以求徹底完成此次北伐戰略任務。
2 月徐達派常遇春、馮勝渡河攻擊甘陝,至 12 月明軍擊潰擴廓帖木兒反攻蘭州之軍,曆時 10 個月。明軍相繼攻克奉元路(明改為西安府,即今陝西西安)、鳳翔、蘭州、臨洮、慶陽等重鎮,基本上消滅了這一地區元軍之勢力。至此,朱元璋北伐滅元之戰宣告結束,基本上實作了戰前拟定的戰略計劃。
事實上,能夠列出一個計劃并不難,難的是将這個計劃完美地執行下去。朱元璋北伐之役之是以被稱為史上最成功的北伐,并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次戰略出擊幾乎實作了戰前所有的構想,指揮敵軍如我軍,一步一步的推進如同沙盤推演,精确無誤。
戰略計劃做到這一步,固然是其難無比,戰略執行做到這一步,同樣是難如登天。僅此一事,便足以證明朱元璋與徐達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最佳君臣搭檔。
但可惜,再好的搭檔也隻是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