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彤:索尼帝國的沒落(三)兵敗滑鐵盧

索尼公司在今年的2月發表,從7月起,索尼的電視機部門從索尼母體獨立,成為索尼合并決算的獨立子公司,同時把計算機部門賣給日本的國資基金(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 jis)。電視機是索尼産品中最為舉足輕重的産品之一,被稱為“索尼的臉面”。為什麼索尼會這樣做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索尼的電視機部門已經連續10年虧損,2013年度電視機部門的赤字達到257億日元,能撐上十年應該說是給足面子了,如果在美國,這是無法想像的。

索尼電視機部門為什麼會落魄到這種地步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在液晶電視普及之前,顯像管電視機是市場主流,索尼開發的特麗珑(trinitron)品牌的電視機是顯像管電視機的佼佼者,特别是直角平面顯像管電視機“wega”風靡世界,成為即随身聽後索尼的又一代表産品。然而,進入90年代後,世界的電子産業經曆了一場從模拟(analog)向數位(digit)技術轉變的革命性技術革新。數位技術是把所有的資訊轉換成0/1的信号,避免了資訊在傳遞和複制中造成的資訊損耗和遺失問題。在電視機行業,産品開發也轉向fpd(flat panel display,平闆顯示屏),索尼的競争對手松下對pdp(plasma display panel,等離子顯示屏),夏普對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屏)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發和投資,特别是後發的三星不但對pdp和lcd都進行了投資,而且其投資力度遠遠大于其他競争對手。當時的索尼已經擁有lcd的技術,然而,決策層卻采取了對此技術變革的潮流置之不理的态度。索尼認為,pdp和lcd隻是過渡産品,技術含量不高,隻要進行大規模的投資誰都能生産的大衆化消費産品(commoditization),真正有實力的下一代技術應該是有機el(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索尼的初期的投資失誤可以看成經營政策的失誤,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是既往問題(legacy problem)影響了索尼的投資。1992年,索尼在美國匹茲堡建立了顯像管工廠,97年又對此廠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按照當時的測算,這些投資的回收大約需要10年的時間。這些既往投資無疑影響了索尼的決策判斷。

然而,曆史這次開了索尼一次大玩笑。進入新世紀後,由于競争對手的大規模投資導緻pfd電視機價格迅速下降,一般消費者對pfd電視機的需求也爆發式的增長,另外,有機el的研發遇到難以突破的技術問題遲遲不能商業化,導緻了索尼pfd供應嚴重不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無可奈何之下最終在2003年與競争對手三星電子合資共同生産液晶顯示屏。

索尼在97年發表“wega”後,電視機部門達到了其巅峰狀态。誰也不會想到在僅僅5年以後,昔日的光芒突然變成沉重的包袱,索尼電視走向一條漫長的不歸路。索尼之是以沒有徹底放棄電視機部門很可能是為了面子或者是為保全索尼的品牌。在前有強敵(三星),後有追兵(中國企業)的情況下,索尼放棄電視機部門雖然是無奈之舉,但也别無選擇。

索尼在液晶電視上的失敗事例中,我們可以發現決策錯誤和運氣不佳會給一個企業帶來緻命的打擊,即便是領袖企業,也會在短時間内品嘗兵敗如山倒的苦果。索尼的一位高管曾經承認道:fpd的投資決策錯誤,對索尼來說是非常緻命的。決策的錯誤當然是緻命的,但是,對于像索尼這樣的跨國公司來說,隻要知道亡羊補牢就不會出現電視機部門的全面崩盤的窘境。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2003年電視機消費走向十分明朗之後,幾乎有10年的時間,索尼為什麼沒有及時地改變其政策呢?這也許是索尼遭遇滑鐵盧的真正原因,也是其他很多日本公司在這幾年一下子變得黯然失色的根本原由,我們會在以後的連載中繼續與大家探讨。

繼續閱讀